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报道: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将变得更加灵活,时至今日,人民币升值幅度甚小,国际社会对中国汇率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尽管最近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稳步升值,一方面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问题施加的压力,同时有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但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应当更多地关注人民币对其他多种国际货币的汇率,不再过分强调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问题。
首先,国际投资者和国外政策制定者期待人民币大幅升值是不现实的。尽管,中央政府下决心让汇率更加灵活,但政府从未给出过人民币将大幅升值的信号。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几年内的政策一再强调,需要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将汇率保持在合理平衡的水平,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政府在货币升值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主要与其担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就业前景有关。传统意义上,中国政府从来不愿意实施有可能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的政策。但这一点也在逐渐变化。政策制定者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过分强调短期增长最终将导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会损害长期增长的潜力。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中国的汇率政策同样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大量的出口商和国外直接投资体强烈反对人民币升值,声称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例如,几个月前,一个政府部门进行了一次压力测试,表明人民币升值3%是出口行业能够忍受的最大限度。这项测试本身肯定有问题,因为2005年至2008年间,人民币升值超过5%,而国内出口行业和就业市场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最近世界经济的发展或许使得政策制定者们更加谨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这都增加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衰退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尽管二季度经济气温回升势头明显,但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仍将延续到明年。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目前中国经常性项目盈余大幅缩减,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10.8%的峰值低落到今年一季度3.5%的历史低谷。这当然削弱了国外政客的论调的说服力,他们始终认为人民币升值是调整对外经济失衡的关键。绝大多数中国政策制定者都认可,就长远来看,由于结构失衡和快速的生产总值增长,人民币应该升值。中国人民银行官员也抱怨,僵硬的汇率政策使其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一种价值被低估的货币已经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同样也造成了市场的流通性的异常增速,反映在急速增长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诸如大蒜和棉花等价格疯长的农产品上。但许多其他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批评都是不公平的,他们的批评更多地是因为其本国国内政治及经济问题丛生。美国政客就是属于这一类,他们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的高失业率与大幅赤字。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政策注定会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应。因此,我们不能排除美国人针对中国重拾贸易保护主义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目前依然存在。如果美国将贸易保护主义付诸实践,中国经济的未来将遭到致命打击。因此,理性对待国际批评也是出于对中国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
中国政府1994年开始针对多种国际货币实施可控浮动汇率机制。尽管这一体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引发争议,但大致的政策框架至今没有改变。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政策体制,而是汇率水平本身。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表明,中国政府对政策领域的渐进式改革情有独钟,而国际社会却希望人民币快速升值。因此,在中国政府改革范式与国际期许之间寻找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共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以及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中的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有很多种方法改革汇率政策。不管怎样都应该意识到,僵化的汇率与中国当下充满活力的巨大经济规模不相符。中国自己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需要人民币稳步升值。换句话说,人民币升值并某些国家强迫施压的结果。例如,一种强有力的货币与中国要将经济发展重心从出口投资转向消费的政策初衷是一致的。这一转变将促使中国工业从制造低附加值产品转向设计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尽管政策目标在于引导双向汇率浮动,人民币在一年内针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5%还是合理的。
在一个更加实际的层面上,中国人民银行应该考虑不再只强调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尽管央行宣布开始关注人民币对多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但其依然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所有汇率中最重要的参考。这是误导性的,还会给国际舆论留下批评的口实。央行最好能将人民币与多种国际货币挂钩。毕竟,国家的政策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对多种货币的汇率稳定,而不只是对美元。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真正的汇率调整要么通过票面汇率改革,要么经由通货膨胀得以实现。中国的消费者平均价格指数(CPI)在过去十年内平均涨幅仅为1%。但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遇到诸多新问题,劳动力支出、土地价格、资本和资源成本都不断上升。这表明通胀压力在积聚。如果央行能在未来几年里承受高通胀压力,那么人民币汇率问题承受的国际压力将被充分释放。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60年代和1980年代经历了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相似的发展时期,两国消费者平均价格指数增长接近6%。忍受高通胀压力不仅对全面的价格调整是必要的,而且有利于减轻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票面价格升值施加的压力。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8/10/content_11125968.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黄奕平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