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社科院今日发表《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到1.0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该蓝皮书指出城市经济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是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这一时间大约在“十二五”中期,届时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都将是6.8亿人。由于城乡人口数量对比的变化,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为强化。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由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前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仍能在未来15至20年内维持快速发展。
蓝皮书数据显示按每年1000万人口城镇化计算,每年由城镇化新增1200亿元以上收入,直接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在1.2万亿元以上,拉动GDP增长在3.6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占4个百分点左右,对GDP增长贡献率在一半左右。此外,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十二五”期间城镇化速度估计会有所加快,若年均达到1.2个百分点,上述各项指标还会提高50%。
城市蓝皮书同时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城镇化率达到46.6%,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63亿,城镇化率提高10.4%,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而且,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996至2005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至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却较为缓慢,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中心城市地位凸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然而,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城乡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与居住分异加剧,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大城市膨胀问题亟待解决等。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10-07/30/content_1107111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胡园园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