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7日言论版文章: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近期发布了专栏作家Christian Caryl的评论,他老人家忧心忡忡地将中印之间的军事力量发展比作是一场想象的核竞赛。对于在冷战期间长大的一代来说,或许冷战的阴影始终是难以摆脱的噩梦。“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想看到的”。所以,中印之间任何的无心举动,在西方带有有色眼镜的分析人士看来,都是蓄谋已久的举措。无疑,亚洲的和平与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方的一种想象,或者是经过他们的观念和思维建构而成的想象。
首先,“安全困境”一词,是由西方数位防御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发明的。它指的是相关国家均无意侵害对方,但由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结构影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国家意图难以确定、加之国家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偏见,在不确定性情境中采取防御性的策略,进而刺激了对方也采取了防御性的战略举动。论及现实,西方诸列强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终于体认到和平的珍贵,才有了今日如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当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非西方世界(包括俄罗斯)之间的战略竞争,尚是有增无减。
反观东亚与南亚,在传统的天下体系及儒家的天下世界近代崩溃之后,亚洲遭受的是西方文明的侵犯和掠夺。此后才兴起了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由此来看,虽然东亚及南亚诸国历史上具有和平共处的先天土壤,但由于从古代的朝贡秩序向现代国际秩序的演进过程中,旧秩序与观念的逝去与新秩序的到来,仍有一种过渡和适应期。所以这为东亚诸国的一些纷争埋下了种子。诸如领土争端、新秩序的领导者空缺、文化的重新融合,等等。若以此解释,则东亚诸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安全困境,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亚洲安全困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亚洲诸国正在步入一种核竞赛的地步。如此看待问题,实则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再现。同理,这更多是西方的一种想象,或者是一种推己及人。
2010年是去核之年,国际核安全峰会4月份在华盛顿召开。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美国核力量所持的保守态度,让美国这个世界核大国的核裁军只是成为一种“无核世界”的神话,难有实质的进展。目前美俄所持的进攻性战略核弹头分别为2100枚和2600枚。4月8日美俄签署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根据“新约”规定,双方履约后各自保留1550枚。但美俄只为玩数字游戏而已,计算方法存在“猫腻”,而且条约能否生效尚存诸多不确定因素。再者,美国一家的军费开支,是所有东亚国家军费开支的数倍,对于亚洲国家正常的军事力量发展,西方分析家的指指点点不知意味为何?是只准州官放火,还是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近日,据报道美国“激光炮问世震动全球”,已成功运用激光武器精确打击目标,这似乎又重新回到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的豪情。如此看来,当今世界对于和平的最大危险恐怕并非是东亚国家的军事发展,而是美国霸权主义、获取军事战略优势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尽管遭受了恐怖主义袭击和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在于布局的侧重有所调整而已。
具体至中印关系,中印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具有诸多的利益交汇点,双方的经济互补和经贸往来也是日益密切。2010年即将实现双边贸易达600亿美元的目标。尽管双方的经济互利和战略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但互信的基础仍有待于加强。两国交往过程中,一些有偏见的情绪和误读也时会出现,更有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进一步误导两国的视听。偏见和误解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同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参杂之下,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的认知循环。舆论精英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关系的推进,须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基础支持。近年来,东亚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对于大局稳定具有充分的认识,如中印之间首脑互访频繁,双方已宣布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领导人面对着潜在的国内社会压力,即如果缺乏较好的社会民众基础的话,那么双边关系的发展则很难推进。
所以,无论是中印还是中日关系,重要的一点是塑造很好的相互理解的社会土壤,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偏见无疑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但是,作为当事方的亚洲诸国,不应该被西方的偏见所迷惑,即亚洲关系的未来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应成为西方的一种想象安全困境的自我证实预言。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27/content_11052301.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者 尹继武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