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2日社论: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如今在中国,这一工作的全面铺开任务十分紧迫,因为在今后十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及能源消耗大户。
碳排放交易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全球性的碳排放交易体制,中国决策层应当尽早全面铺开这一制度,以推动国内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推广清洁能源,这样既可以保证能源的战略安全,又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参与国际间碳排放交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想将这一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制度成功引入某个地区或产业当中、真正起到作用,那就必须对碳排放指标做出明确合理的定价,推动碳税的实行。
中国已定下目标,要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的目标。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将使投资清洁能源的投资者能够从碳排放指标的让渡中获益,从而鼓励和推动清洁替代能源的大面积推广。光从能源供应的层面上实行刺激计划,是不能充分调动中国消费者过“低碳生活”的积极性的。
如今的中国人消费量越来越大,对消费品征收碳税因而迫在眉睫,这样可以促使普通消费者主动配合整个国家的能源供需调控需要。
碳排放权交易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有理由质疑某些发达国家为碳排放指标所定价格的公平性。
虽然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减排责任的分担争执不下,但在我国国内试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是应当提倡的。如果这一制度能够成功引入中国、有效发挥作用,将为全球各国就碳排放削减目标达成一致创造有利条件。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7/22/content_1103398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社论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