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6日言论版文章:德国总理默克尔此次访华,意在夯实中国、德国这两个亚洲、欧洲“经济发动机”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去年即便其他G20成员国还在与世上罕见经济衰退苦苦作斗争时,中国仍然风头不减,这有效带动了亚洲经济整体的走势向好。
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德国仍然扮演着欧洲经济“火车头”的经典角色。今年第二季度,德国制造业产值相较于2010年头三个月上涨了5.6个百分点。建筑、化工业产值的恢复已经超越了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而其他主要行业的产值也正在恢复到以往的最高峰。在德国经济的恢复过程中,中国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力。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仅今年6月一个月,该公司就在中国销售了13700辆汽车。其他德资企业在华的产品销路也有类似的改善。
总体来看,德国今年出口增长了15个百分点,这得益于欧元兑美元贬值10%。德国出口向好,对于欧洲其他急于摆脱衰退的国家来说是个好消息,这些国家现在忙于勒紧裤腰带、厉行节约。
不过,欧洲其他国家若寄希望于德国能采取措施拉动内需,那么它们还真得等上一阵子了。德国这个国家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地就对借债和通货膨胀没有好感。虽说美国人平均每人都持有多达12张的信用卡,但德国人人均只有两张。在大多数德国人看来,希腊人向来花钱铺张,所以柏林方面对于出台救助措施帮助希腊一事态度非常犹豫。最终德国还是向欧盟提交了援助希腊计划,但是德国也没忘把话先说清楚:德国政府的口袋也不是掏不见底的。
德国一直希望能削减公共开支,但执政的保守派联盟党与自由民主党仍有分歧存在。默克尔想要驾驭执政联盟、在其中树立权威,但这个执政联盟看来更喜欢公开争执于“如何削减预算支出”,而非治理国家。上个月,默克尔又碰上了一件驳她面子的事:她所支持的总统候选人武尔夫,竞选角逐到了第三轮投票才最终确定胜选。
默克尔此次访华之旅倒是可以让她大松一口气,不用太过烦神。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默克尔和中国总理温家宝有望签署一系列经贸大单,双边关系也会因此而进一步巩固。
然而,贸易政策向来是欧盟比较强势的一块,因此柏林方面在决策时仍然需要遵从欧盟的意志。近期欧盟与中国在一系列战略谈判中陷入僵局,其中贸易问题当属进展最不顺的议题。布鲁塞尔方面认为,中方并未实现加入世贸许下的承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并且还批评中国制定了很多惠及国内企业的零关税政策,认为这些政策反倒是针对欧盟企业设置的壁垒,使得想要打入中国市场的欧盟企业营生更加艰难。反过来,北京则方面则指责欧盟喜欢滥用反倾销措施。
与此同时,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近期一项民调显示,超过50%的欧洲人担心中国会带来“不公平的经济竞争”。这些担忧心理很有可能会给贸易保护主义呼声火上浇油,要知道这种呼声在美国国会已然非常刺耳和清楚了。
媒体对于中德两方互相如何看待对方,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据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人认为他们“能从国内主要媒体上准确了解到德国的大致情况”,而且超过50%的人认为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方在价值判断上的不同:德国媒体向来爱渲染人权问题。
这一点在今年1月份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访华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韦斯特韦勒曾表示,“促进人权,保护少数群体,维护舆论、出版、宗教自由是体现我们价值观的外交政策核心点”。
2007年默克尔会见达赖喇嘛时,两国对于达赖喇嘛的意见产生了小小的分歧。那次会面受到了北京方面的严厉批评。中方因此还取消了与德国高层的一系列访问与会谈。
默克尔此次来华期间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人权问题,不然她回国之后不好在国会交待,也无法跟国内社会舆论交待。但她此行的焦点将放在贸易和经济议题上。默克尔此行随行的还有德国商界人士,他们此番希望能够深化中德之间良好的经贸关系。德国商界往往并不热衷于提及敏感议题,比如人权问题。但是规矩还是要引起忠实的,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市场,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全球通行的规矩。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7/16/content_1011446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弗雷泽·卡梅隆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