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英女王访问纽约 50年来将首次在联大演讲|韩美态度软化?军演推到联合国对朝行动后举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女儿婚礼是头等大事|
援助之手
2010-07-07 07:23:25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7日报道:根据她管理朝阳区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多年的经验,杨云知道“政府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上起着关键作用”。

杨云和他的丈夫早在1999年就开办了这所疗养院。

作为北京市第一所民办精神病疗养院,它主要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复托管服务。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每名病人每个月只需交纳1000元至1200元。这个数额大概是国营精神病疗养院的三分之一。

由于那段时间北京市内像这样的精神病护理服务非常少,中心很快从最初的30名病人上升到2004年的180人(现在的病人数长期保持在190人左右)。

但是,在杨云的记忆中,2004年的冬天却是她一生中最寒冷的冬天。

2004年8月,她的丈夫由于在管理疗养院上过度操劳,因心脏病去世。伤心、孤单、无助的杨云差一点就放弃了整个疗养院。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石一龙是最早入住中心的患者之一。他也回忆说他和其他病友当时对杨云苦苦哀求,希望她能继续做下去。

在最困难的时刻,许多病人怕杨云停办疗养院,主动帮厨和做其他的日常杂物,这也是那时让她最感动的事儿。

“这个中心从来都不完美,即使今天也是如此。那时候情况更差,病房并不那么干净。整个托管所不过是提供住宿、吃饭和定时药物治疗的地方罢了,”石一龙说。

但是在石一龙和病友的眼中,中心就好像是一个避难所,“比那些到处都看起来灰白的昂贵医院和充斥白眼的冰冷户外强多了。”

中心现在占地大约一千平方米,可以说一应俱全:有男女分开的两个大病房,一个公共浴室,一个娱乐室,一片小花园,一个厨房,甚至还有一个面包坊。

患者们可以在中心内穿着便服随意活动。

2005年的时候,中心开始得到社会和政府方面的援助。

“先是民政部。他们决定给中心每个床位每个月提供50元的资助,一共持续了两年,”杨云回忆道,“然后是地方残联。自从2007年,我们每年都能从他们那里收到七八万人民币的补助。”

这些补助虽然并不多,但是却确保疗养院存活了下来,同时还给杨云提供了改善病人生活条件的机会。同时,民间的捐款和帮助也一点点开始流向了中心。面包坊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疗养院的面包坊叫做“疯狂面包坊”(Crazy Bake),里面的烘烤工作都有由中心的患者完成,烤好的面包有的被卖到大使馆内,有的卖到北京的学校里。

这个面包坊实际上是由一个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德国人Yvonne Gerig和她的同胞Natascha Prigge和John Zane在2004年建立起来的。

目前面包坊每月的利润大概在4,000元左右。利用这些钱,男女病房不仅各自添加了一台洗衣机,病人们还购置了新床单、房间里安装了新空调,甚至还有一台专门存放冰激凌的电冰箱和卡拉OK。

此外,杨云解释说,烤面包这项活动还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让他们不再过度依赖药物,这也更符合目前的整体疗法。

石一龙在成为面包坊的七名成员之一以来就变得尤其地开朗。

从周一到周四,他每天早晨都会烘烤德式农场大面包、肉桂面包和松饼。这些工作并不是无偿的,每个月他还能拿到300元的零花钱。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07/content_10073742.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林淑娟、祁潇  编辑  潘忠明)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日本相扑运动员的真实生活
相扑学徒们每日生活一成不变:早上五点训练到十一点,暴食后睡觉是他们增肥的最佳方式。 >> 详细

论坛
最难娶的美女富豪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