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6日言论版文章:在上个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继续就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果谈判最终成形的文本更多地惠及美方这一边,那么这将会威胁到中国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稳定。
早在2008年、小布什总统的任期内,中美两国就针对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展开谈判。奥巴马总统就职之后,在2009年11月份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对此谈判大开绿灯,两国于是同意“加快”谈判的进程。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经济发展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三十年间,中国不仅实现人均GDP的年平均增幅一直维持在8个百分点的高位以上,同时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还让3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一数字大约等于整个美国的总人口。
中国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是全球化做得最好的一个国家。中国并未屈从于“华盛顿共识”政策的意志放开金融管控、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最终避免了重蹈南美国家金融动荡、经济增长低迷的覆辙。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全面推行了市场经济,并且中国也意识到融入世界经济对于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可以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进行精辟地概括:“摸着石头过河”。换而言之,中国人在经济领域的开放、探索是长期的、持续的、逐步推进的,目标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在这其中,人们有一项广泛的共识:中国政府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来考察这一经济发展方式,不难发现,中国在货币和汇率政策上走的是一条稳妥、有序、可控的道路,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同时中国对于资本的有效控制保证了国家能够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进行了无数研究,结果都显示:中国对于资本的管控不仅有效保证整个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后实现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这对于中国逐步松动对汇率的严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来看,中国加大了对研发领域以及专科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还配套颁布了相应的产业刺激措施来推动部分战略产业的发展,比如电子业、汽车制造业以及眼下热门的风能产业。
近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忠秀教授与同事在一份学界内部交流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在制定部分产业政策的时候,有效参考了外国企业的投资意向,包括这些企业准备进入哪些市场、哪些地区,并且要求与外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这样中国这边的企业就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将中国打造为世界级的出口龙头。
外商对于中国这类政策从未表现得欣喜若狂,但它们确实也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从中获得的收益,要远胜过中外合资所付出的经济成本。
如果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最终的条款与美国现有的其他投资保护协定相同,那么中国目前的这些政策都要进行改变了。美国目前所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都绕开了缔约方的金融管控、并且无视对方国家对于外资投资的最低要求。而且,目前形态下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有着一整套解决机制来了结外商与投资目的国之间的争端纠纷,那就是:缔约国的外商可以不用在投资目的国的行政框架内解决纠纷,而是直接将仲裁请求提交世界银行的特别法庭,要求由中国政府直接进行经济赔偿。
上文提到的商业纠纷,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受理的经济纠纷是大不相同的(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大部分外资投资政策是持赞成态度的),在世贸组织的解决框架内,政府参与到纠纷调解中来,因此很多贸易摩擦大事件都披上了外交的色彩,在解决过程中,相关国家的公众利益、地缘政治等因素都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目前签订了120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美国则签订了40个。到目前为止,中国签订的所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都不允许中国放弃对投机资本的管控、对外商直接投资要求的限制。诚然,中国近来与德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点例外,这回的协定并未将外商投资的具体要求包括在内。
根据我近期为联合国做的一项研究,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大国比起来,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政策上延续性更强。中国在与美方就投资保护协定讨价还价时要强硬一点,在涉及金融管控和投资要求方面要争取对中方有利——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竭的动力。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07/content_1007342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凯文·P·加拉格尔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