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22日报道:两位台湾人在一本书的引导下,不远万里来到京郊走访野长城。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座长城脚下,他们竞邂逅了这本书的作者 -- 李少文。
李少文今年62岁,是退休大学老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他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走访和拍摄了万里长城,并与妻子梁嵘合著,出版了三册长城之旅——《图文长城·河北省及天津、北京卷》、《图文长城·山西卷》和《图文长城·陕西、宁夏、甘肃卷》,这套书在中国的新华书店里可以买到。
当两个台湾年轻人找到李少文的时候,他正一手端着啤酒,和当地的老乡们称兄道弟地聊着。李少文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来这个土长城了,而台湾游客的出现使他倍感欣慰。
“我很欣慰此书能引领人们去走长城,”李少文说:“但是这还不够。长城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希望长城的保护能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
这也正是李少文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讲长城的故事”的原因,他说,他书中提出的问题,已经有很多都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据李绍文介绍,由于岁月、战争、灾害和缺乏保护,大部分长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只少数地段尚可。
“有一次我看见村民用刻着龙纹的石碑去垒猪圈,这些珍贵的石碑都来自他们身边的长城,”李说:“我就把这个事儿写进了我的书。出书一年后,我重访那个村庄,发现当地政府已经收回了石碑,显然他们看到了我的书。”
北京科技报2009年的报道显示,中国政府在1949至2007年间并未对明长城的具体长度进行测量。到了2009年,首次的官方测量结果才出来,当时已经有2000公里的明城墙消失了,剩下的也仅有10%保存完好。
“当我第一次看到人们破坏长城,我觉的这是错的,但我又对此无能为力,”李少文回忆说。那是在80年代末,当时李去陕西省拍摄长城照片,他看到了村民挖长城的黄土去垫地。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省,大部分长城是用黄土建造,而不是用砖砌的。
“黄土拌牲口粪便是好肥料,所以当地农民常刨取长城的黄土去肥田。”李说:“但老乡最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他们自己也属于长城的一部分。”
李少文说,长城脚下的村庄多数是由古代的城堡变迁而来。皇帝在国家的边疆地区建造长城,然后派士兵来到这里保卫。这些士兵携带自己的家眷。当王朝崩溃之后,他们的子孙就永久的安置下来并形成了村庄。这里的人们与长城息息相关。
中国建造长城的历史要追溯到秦代,据称历代长城累计的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但是,官方的统计数据难以表明有多长的古长城还在,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长城是明代的。
李少文说:“长城不单纯是一道孤立的边墙,那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包括烽火台、堑壕、边墙、城堡、庙宇、道路、桥梁和驿站及保卫长城的军队和家眷等。城堡还可以分为不同用途,有用于屯兵的军堡、耕作的民堡、贸易的商堡、贮存的粮堡和通信联络的驿堡等。”
这当然不是他空穴来风,而是听当地老乡说的。为采访村庄里的老乡,李有个习惯,每到长城脚下的村庄,第一件事情是买瓶啤酒。
“我每到长城脚下的村庄,总要先找小卖部,这通常每个村庄都有。买啤酒是为了同老乡聊天,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可以告诉你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他说。
尽管不是所有的店老板都是讲故事的能手,但他们会给你介绍个老乡,说:“嘿!你跟他聊,他是文化人,什么事情都知道。”
历经20余年的访问,李搜集了所需的大部分资料,但他从不记笔记,因为“这没必要”,他说他能记住长城的事儿。“实地考察,这是我们理工科出身的特长,”李少文说。
李少文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家境良好。父亲是大学的电学教授,他有意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少白(现在是一位拍摄历史题材的摄影家)和李少文对文学、历史、摄影和艺术的兴趣。
尽管李少文从小喜爱历史和摄影,但他却成了一位计算机工程师,不过他始终没放弃业余爱好。他说:“坦白地讲我的专业知识不怎么样,因为我心里总惦记着长城。”
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每逢寒、暑假和其他节日,李都要去长城拍照片。妻子梁嵘说:“这个爱好很花钱,每年总要外出两月去旅行、还有购买照相机和胶卷的费用。”
“但这是桩好事情,我支持他。” 在李少文的影响下,梁嵘的三个弟弟都喜欢上摄影。1994年及以后,梁作为访问学者数次去日本,她节省了几个月的生活费给李购买照相机,其中包括两台昂贵的数码单反相机。
对此,李说:“可以说没有梁就没有这本书,她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2年,梁嵘鼓励李少文把旅途的见闻写出来与公众分享。
“若非妻子打开了写作之门,我不可能有如此认知水平。”李说:“这不仅仅是要记录所看到和听到的,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悟,使长城的故事能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他们合作在2004年出版了《图文长城》第一卷,2006年第二卷,2008年第三卷。现在李少文和梁撰写第四本有关长城的书,专向外国人介绍长城,打算用外文出版。
梁嵘很担心李爬长城有危险,但没有阻止。谈到上次的冒险,李少文的嗓音明显变的激动起来:“两年前,我为了写新书去拍几张照片,当来到一处悬崖边,就像这样。”他指指屋里的墙壁说:“我开始垂直攀登,但爬到中途就几乎耗尽了体力,上不去也下不来,这才想起我已是年逾60岁的老人了。”
“现在我平和了许多,但还在拍摄长城,由于谁也拍不完长城,所以我也不能结束这项工作。”李笑着补充说:“到最后才领悟到拍摄长城的真谛:安全第一,快乐第二,第三嘛: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0-06/22/content_999977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程盈琪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