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8日评论版文章:广东珠海市一家服装厂的老板说,制造业已经是一个岌岌可危的行业。和许多同行一样,他也要卷铺盖回家了。20年前,受到当地廉价劳动力的吸引,许多投资者涌入珠海。 而今,T恤、玩具、塑料花、瓷砖、挂钩、弹簧等制造品的全盛时期已经一去不返。比起广东,孟加拉国、越南等国的制造业成本更加低廉。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中国会失去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吗?
劳动力价格的攀升是不可避免的。2008年,中国政府通过了更加严格的新劳动法,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近期一些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的政策的实施,也大大减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而工人们也要求发放更多的补偿金以满足大城市生活消费不断上涨的需要。最近,本田汽车公司位于广东省的一家全资零部件工厂出现罢工。这一事件表明,随着城市生活消费的不断上涨,工人也要求发放更多的补偿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工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这家零部件工厂员工要求将1500元人民币(约合220美元)的月工资,增加到2000元至2500元(约合373美元)。显然,中国的工厂已经无法继续提供廉价商品。
服装生产行业,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向衰落的典型。根据美国顾问公司Jassin O'Rourke所发布的调查结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要高于亚洲其它7个国家。在中国沿海省份雇佣一名工人每小时的平均花费为1.08美元,内陆省份为0.55至0.80美元。印度的劳动力廉价水平排在中国之上,居第7位,雇佣一名工人每小时的平均花费为0.51美元。孟加拉国则在劳动力廉价水平排行中高居榜首,雇佣一名工人每小时的平均花费仅为上海、苏州等地的五分之一。
过去两年间,金融危机不仅加重了中国劳动者的生存压力,也给外国对于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比2008年减少了16%。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沦为出口下滑的“重灾区”。2008年,纺织业的利润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滑。2009年3月,电子和IT产品的出口较前期暴跌近25%。
2010年,尽管中国的出口形势已出现逆转,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见。到2010年1月,中国的出口额已恢复至2008年同期的水平,然而许多工厂已经倒闭。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者来说,生产成本的长期上涨和出口的短期下滑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政府和企业并没有对竞争力的减弱听之任之。
这些不利的条件已在无意中,推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拖延已久的重组。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的生产商已经在寻求更高的价值、新的利基,以期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
在中国的沿海一带,各个地方政府正在规划蓝图,努力将当地公司推向产业链高端。以中国的纺织业中心、有“丝绸之乡”美誉的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各市GDP总值的四分之三都来自纺织品生产。然而去年该省的纺织品出口减少了15%。对于当地经济决策者来说,出口的下滑无疑为他们敲响了警钟,敦促他们进行改革。
结果,江苏省的官员不再满足于服装制造。借助一系列的行政指导和货币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市政府计划在3年内,将纺织品中服装的产量份额减少25%,并计划增加对化学纤维工业应用,因为化学纤维有望比服装生产带来更多的利润。
据当地官员称,当地的工厂已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原产于日本的超薄纤维的能力。
全球大量的工厂倒闭看似残酷,实际上却是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订单的大量减少极大地打击了那些利润微薄、艰难生存的低端生产者。
2008年底,中国有将近一半的玩具工厂破产。尽管从短期看来,小规模生产者的退出只是一个警告,然而从长远看来,却为在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各公司巩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它们开始努力获得规模效益。一些大的公司有能力汇聚各方资源进行产品研发,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努力向产业链高端攀爬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集团企业在市场上更具有发言权。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合同制企业散布各地、竞争激烈,它们在国内外的规章制度中几乎没有发言权。例如,江苏的生产者们被迫适应出口市场中变化无常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标准。
这一情况将有所改观。随着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各个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中国的企业能够在与政府以及外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议价实力。练习在国内外的政治事务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商出口活动的不确定性会相应减少。
以联想公司,中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商的发展战略为例。该公司雇佣了华盛顿一名“说客”,据报道,这是中国第一家采取“游说”战略的公司。
中国出口最初的优势在于低廉的成本。而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已无法保持这一优势。然而,如果就此认定中国制造业会持续低迷,那就大错特错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内环境更加稳定,并且中国政府也对外国的投资表示欢迎。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业务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断增长的生产成本,许多地区都建立起了产业集群。并且国内消费也在不断地增长。
更重要的是,随着低端、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端的产业,中国不仅要向更具价值的制造品转移,也要向诸如设计一类的服务业进军。这一转变也将使美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当中国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分生蜕变出来,我们有希望看到规模巨大的公司能够斥巨资支持产品革新与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在商业和贸易方面的决策。因此,“中国制造”并没有丧失其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而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重新昂立于世界市场。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6/08/content_994672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哥伦毕业大学国际事务专业教授Ang Yuen Yuen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