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16日评论版文章:1962年以前,“印度中国亲如兄弟”的年代让人神往。1962年以后,印度人戏谑地说道 “印度中国说再见”,不免让人心寒。然而,印度渐渐忍不住偷看“竹帘”后的中国,中国也对“面纱”下的印度越来越感兴趣,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同样成立了60年),中印关系的标语完全可以成为“印度中国共软件(从大连到班加罗尔)”或者“印度中国共饮食(从炭烤鸡排到麻婆豆腐)”。
大约两万五千名印度人在中国生活、工作。然而,每当我回到印度,告诉人们我在中国工作时,他们总是耸耸肩膀,翻翻白眼。言外之意就是:“怎么会有人愿意在那工作呢?”
我并不责怪他们。
五年前,当我告之大家要去中国工作,母亲脱口而出:“去中国工作,你当初还不如待在家里呢。”毕竟20年前,我离开印度海岸的理由是,我想要给我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多的机会。我想要搬到西方,大家很理解;他们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这次来了个180度转弯,而不是继续往西。
母亲也很担心我的饮食。“你知道那里的饮食情况。”她默默说道,“你是素食者,该怎么办呢?”那时,我没有答案,但我在中国一落地,就找到了很多答案。我意识到,自己也落入了我所憎恨的印度人常有的武断和偏见之中。我惭愧得无语。
两年前,我父母来中国看我时,他们同样如此。显然,他们对中国闪耀的大都市感到惊奇,同时也因街上普通群众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善意和礼貌而感到惭愧。
他们也很惊讶,我那个来自山东的保姆阿姨对英语一窍不通,却精通印度南部蔬菜的所有做法。他们吃惊极了,每个寒风刺骨的北京冬天早晨,阿姨骑自行车一个小时,7:30准时来到我家门口,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彬彬有礼的说“你好”,并且很高兴地照顾他们,即使我不在家也同样如此。据我母亲观察,没有任何事情让她感到不快,即使是熨烫6米长的长方形的布,那就是我母亲每天围在身上的叫做纱丽的布料。
他们在北京四处观光,得益于一名善解人意的司机朋友,他帮助父亲拄着拐杖行走,他随身携带雨伞以防下雨,他确保车里总是有饮用水,他还给他们买水果吃,劝二老多喝茉莉花茶防止喉咙干。作为北京本地人,他应该很乐意将自己的城市展现给老人吧?他所做的,充分展示了只有人类才有的共通的感情。
一个月后,我父母回家去了。几天后,我的一个朋友去拜访我父母,给我捎来了一个包裹。包裹里有一件红色的毛皮大衣,那是几十年前,母亲那已故的居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专家父亲送给她的珍贵礼物。包裹里还有一个简洁的留言:“请转交阿姨。”
自从我搬到中国,许多人络绎不绝地从印度过来旅游,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中国之行中深受感动。
任何一个国家经历了60年风雨,都会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如果让中国挑选一年代表自己,那一年肯定是2008。从中国东南部史无前例的雪灾,到奥运火炬传递受阻,再到四川省毁灭性的地震,灾难接踵而至。我惊讶于中国人刚毅的精神,他们咬紧牙,度过了一切难关,终于在2008年8月8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向中国人致敬!
印度和中国是邻居,关系紧密的邻居。即使住在最安全的地方,黑幕降临,你也应该锁紧自家大门。但这并不会影响白天来临时,人们会打开大门,依着栅栏,友好地说“你好”或者做出印度合十礼!二者你任选其一吧!(作者为中国日报印度籍编辑 Usha Sankar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