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9月8日国际言论:过去的二十年间,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观点经历了很多变化,从“中国衰落论”到“中国威胁论”,从“中国的机会论”到“中国救世主论”,然而,上述观点都不能够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图景,以及国家发展的真正本质。
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中,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认为,这些错误认识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中国已经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因此,其他主要国家对中国充满好奇、误解甚至是怀疑,正如日常生活中一位新邻居的到来。
赵启正指出,冷战思维以及西方媒体的反华立场也在关于中国的误解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必须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从而能够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情况。
由于采取不当的方式导致西方世界炮制出歪曲事实真相的版本,会使得我们处在尴尬的位置。这就是公共外交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政府机关、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以及与其它从事国外交流的人士都要为树立国家形象做出贡献。他们应该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事实和政策,解答他们的疑问。官员拒绝记者采访或不参与公共服务,则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赵启正指出,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例如,世界名曲《梁祝》起源于中国越剧。这种流行于华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华北地区尚且难以完全掌握。但是,随着它被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外国人对它称赞不已。
国家之间的人际交流可以建立桥梁、增进了解,这也就是赵启正与美国未来学家、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同他的夫人多利斯进行了多轮对话的原因。“中国模式”是他们谈论的主题,相关的书籍——《对话:中国模式》不久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5年,赵启正出版了著作《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这本书同样基于他与宗教学者路易斯·帕罗的对话。赵启正说,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消除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误会。
奈斯比特首次访华是在1967年,近年来,奈斯比特夫妇往返于奥地利的家和对天津的考察。赵启正阅读他们的新书《中国大趋势》后,认为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相当深刻并且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然而,中国之大,一本书难以言尽,因此赵启正感到有必要与他们就关于“中国模式”展开更宽泛的讨论。他们之间的谈话意味深长,主题众多。赵启正说,一个有趣的巧合是,他和多利斯都在《明星周刊》这本德国杂志上看到了同一篇文章《达赖喇嘛的双重嘴脸》。他们二人也一致认为,尽管达赖领导一个独裁的宗教团体,但是他的公共关系策略向世人展现一幅和善可亲的面具。
关于“中国模式”,赵启正认为这个概念源于西方,如同“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美国式发展模式不同,“北京共识”仅仅是个学术概念,并不包含对中国模式的接受。换而言之,中国没有计划使得让其他国家跟随自己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应该选择最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
西方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认识即,在过去三十年中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概念、政策及其实施过程的组合。赵启正指出,与其说它是模式研究,不如说是案例研究。
关于中国的另一大误解是在国际关系领域。赵启正认为,所有谈及“G2”(中国和美国)的讨论都是毫无根据的。中国支持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国不寻求共同称霸世界,中国也不会对其他国家带来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必要的国防支出,都与所谓的威胁毫不相关。
事实和数据能够证实赵启正的说法。尽管中国经济在这轮世界经济衰退中的表现相对坚挺,中国的GDP只不过占到世界总量的6%,而美国则将近21%。当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拯救世界经济衰退的时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实中国的消费总量不过相当于法国而已。
在对话中,赵启正告诉奈斯比特,西方世界难以认识中国的真实面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赵启正说,中国就像一列高速火车,要看清它,就必须达到同样的速度。
多利斯对此提出问题,中国是否应当继续如此高速发展,赵启正的回应是,当前正是中国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赵启正还把中国比作一个短跑运动员,过去的三十年进行的是百米赛跑,在短跑中赢得比赛,甚至忘记穿上T恤衫,同样也没有时间来思考如何奔跑。T恤衫其实就是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这些东西是短跑结束时必须需要的。
赵启正说,目前,中国应当思考进一步发展的合理的速度。中国应当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可持续全方位发展战略,更类似于马拉松长跑,持久性是至高无上的。(中国日报评论员 姚英 编译 胡飞飞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