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我的网络有个幽灵

2013-03-20 18:00:35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中国日报》外籍编辑朱元勋(Jules Quartly) 在19日的英文《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上个星期,有三个有趣的事转发到我的收件箱。这些事是真实的,但是听起来好像科幻小说,因为万维网在其中变成“机器里的幽灵”——身体、思想,乃至机器之间的一种无定形连接。

首先,在交谈中,你是否越来越经常被打断,因为需要上网查看信息:那个家伙叫什么名字?这是哪一年?是真的吗?你是否非常频繁地求助于搜索引擎,而不是花费精力回忆那些事实或故事?最新研究显示,这种现象日益增多。

我们正在适应互联网,利用它作为云计算机,作为我们自己大脑的移动硬盘。其原因类似于敲击电话机的快速拨号键,而不去回忆一长串数字。能记住很久以前得知的名字,却记不清最近知道的名字,可能也是如此——听起来真的更像老年痴呆症发展的症状。

有关这个主题的最新信息显示,我们正在努力记住去网上的什么地方搜索各种信息,而不是努力储存信息本身,因为我们认为那是在浪费灰质空间。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贝特西·斯帕罗(Betsy Sparrow)主持的这项研究似乎还显示,如果知道可以轻松地搜索到信息,我们就会尽量从心理上掩藏信息。

与此同时,由大脑组成的“有机计算机”即将出现。在北卡罗莱纳州的杜克大学和巴西的另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把老鼠的大脑连接到网络上,使它们能够协作完成任务。米盖尔·尼可雷利斯(Miguel Nicolelis)主持的研究显示,通过网络连接,可以直接脑对脑地进行沟通。

“我们甚至无法预言,当动物作为‘网络’的组成部分开始互动时,会出现哪种意外属性。”尼可雷利斯表示,从理论上说,把大脑串联起来能够产生更好的性能和解法,而单独的大脑永远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从乌托邦的角度看,这听起来有点像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故事:牛郎和织女获准每年在银河上的鹊桥见一次面。从反乌托邦的角度看,这更像《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故事:我们生活在彼此的思想里,但是受到从内部监控互联网的机器控制,而机器受到思想的外部控制。

与此同时,横跨大西洋的欧洲科学家已经使机器人与万维网的一部分挂上钩,因此,他们能够更新信息,并适应自己的环境。实际上,机器能够在网上更新自己,或者随时学习。

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莫哈纳拉贾(Mohanarajah Gajamohan)表示,这个系统将具体应用于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和其它移动式机器人。它将有效地让机器人能够在受到严格控制的环境之外运转,生活在普通人群之中。

身体和思想之间幽灵般连接的想法让我们想到“机器里的幽灵”这个短语——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Gilbert Ryle)于1949年最先采用,用来反驳二元论的短语。后来,亚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借用这个概念解释大脑的“老”进化层为什么是机器中的幽灵,负责仇恨和愤怒之类原始反应——相对于理性思想而言。

半个世纪以后,机器的想法以及它们能做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且科学证明,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有感情,也越来越稳定。同样地,看上去,我们慢慢变成了机器里的幽灵,而网络是一切的中心,成倍地增长。

(来源:中国日报网 译者:袁璐 编辑:王菁)

 


编辑:韩榕华 标签: 网络 幽灵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