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外国记者批国际舆论扭曲中国 媒体对恐华感兴趣

2013-03-13 10:48: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据“荷兰在线”3月11日报道,荷兰《人民报》中欧事务通讯员Fokke Obbema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与欧洲:两个世界的碰触》。这位资深记者日前在接受“荷兰在线”采访时强调,自己并不是要美化中国,而是希望以新书来推动人们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我希望通过尽可能最客观的事实陈述,反映出尽可能最真实的东西。”

Fokke Obbema 1996年开始在荷兰左翼报纸《人民报》供职至今,现任中欧事务通讯员,相比其他记者,他自认为看待中欧问题会更加全面均衡。他在自己的新书《中国与欧洲:两个世界的碰触》中谈到了近年来普遍提及的中国在欧洲影响力越来越大一说。他指出,欧洲媒体经常发出所谓的“黄祸”的警告,但具体数据却显示出另一种不同的画面。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仅”40亿欧元。这个数目大大低于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或欧洲国家间的投资。

书中还提及了中国的审查制度。“好几位受访者告诉我说,尽管有种种审查,如今中国的记者和研究人员确实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Obbema写道,“而当我在西方媒体寻找有关这种自由度扩大的文章时,却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这位《人民报》的记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实际上西方媒体许多编辑只对那些渲染“恐华”的文章感兴趣。“一个绝好的例子是我曾经对中国人购买法国波尔多酒庄所做的报道。在英美媒体的报道里,这条消息成了:举世闻名的葡萄酒生产将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我亲自到当地采访时,却发现事实上被中国人购买的只不过是那里超过1.1万多个城堡中6个鲜为人知的葡萄园。我在报道中让一位满腹怨言的当地农民发话,也采访了两位对中国人投资法国酒庄持积极态度的专家。最终报社的责任编辑用农民的话做标题,否则我的报道就‘没有故事性’可言。”Obbema在采访时直言,西方媒体认为它们知道读者想要什么,于是便利用这种“恐华”之情。“我认为,媒体过于扭曲了这个国家的形象。你可以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各个方面,但如果只关注消极的一面,就会一味地猛批下去。”

Fokke Obbema希望他的《中国与欧洲:两个世界的碰触》一书能够促使人们意识到这种片面报道的存在。“我认为,读者恰恰想看到平衡的文章。记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思考他们该如何在实践中做到更好更全面的报道。”但似乎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几星期前,应新书的出版,我为《人民报》写了一篇关于这种片面报道的文章。读者以及其他记者的反应非常积极。可问题在于,记者们并没有感觉到这种片面性与他们自身的关系,因此也无意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之上。这一切导致很难将这个问题进一步讨论下去。”

“媒体的如此态度是否会改变?”这位荷兰资深记者在采访的最后对“荷兰在线”表示,目前看来这依然还只是个猜想。“我认为,各大报纸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倾向于利用这种恐华情绪。在我看来,这也是同目前不利的社会发展因素有关,如经济危机。人们因此而更加焦虑,而媒体也顺势而为。”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