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娱乐>独家策划>塞外风情 全国网络媒体看内蒙古>图说内蒙古
成吉思汗陵:威震世界一代天骄的"精神圣殿"
2010-08-18 17:58:54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成吉思汗陵:威震世界一代天骄的

成吉思汗陵:威震世界一代天骄的

成吉思汗,中华民族先祖中一个特别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遥远。当走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以下简称成陵)的时候,我对这个曾经威震世界的名字,心中充满着敬畏感。

一代天骄

快到成陵的时候,眼前的植被变得茂盛起来,有的地方高草已没过腰间,一阵风过,高草匍匐,露出远处3个蒙古包式的圆顶来,那便是成陵的主体建筑——成陵大殿了。成陵与众不同,无碑无坟,一大片开阔地的中央一字排开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三个宫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蒙古源流》中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灵柩的车行至“穆纳之淖泥处所”竟然纹丝不动,怎么拉都不行,于是“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立白室八间”,这著名的“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宫帐,便是成陵的最初形制。据成陵管委会副主任那楚格介绍,如今的成陵是国家拨巨款1956年修建而成的,虽然大殿是砖石结构,但依然保持了独特的蒙古族风格,远看就是三座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大帐。

成吉思汗就是出生在蒙古族的宫帐——蒙古包里。但是那顶承载大汗童年的宫帐肯定不是什么大帐,而是比较简陋的蒙古包,因为成吉思汗小时候生活十分贫困。在三殿中西配殿的墙壁上,画着成吉思汗的童年生活:站在瘦马旁的衣衫褴褛的少年,提着奶桶辛苦劳作的月伦夫人(成吉思汗的母亲),还有他们家破旧的勒勒车……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月伦夫人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女们的教育:一个草原上生长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妇女,在星光下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草原英雄的故事,讲蕴含着哲理的传说,告诉他们怎样宽容地对待别人,怎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打败敌人,最后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对于游牧民族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幼小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名字)心里就这样埋下了做英雄的渴望。的确,历史上很多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从童年的困苦中走出来的铁木真,开始他漫漫的英雄之路。连接三殿走廊的墙壁上的巨幅壁画,展现了铁木真结交好友、招收部众、团结扎木合、投靠王汗、草创制度、击败扎木合联军、打击王汗、出击乃蛮部直至统一蒙古高原的成功之路。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四海的汗王)。此前,蒙古高原始终处在诸多部落分崩离析各自为战的状态,成吉思汗把统一与和平带给了蒙古人民。站在这幅壁画前,看着画面上欢呼的人群,我仿佛在静悄悄的走廊尽头听到了那远古的欢呼声,领略了当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从古至今,“统一”这个字眼总是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称汗后,成吉思汗开始了他东征西讨的生涯。在东西配殿徘徊,无意中我看到了一幅地图,这幅地图是13世纪元帝国和蒙古四大汗国的地图,这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创建的庞大帝国的版图。在这幅地图上,从元帝国统治中心元大都(今北京)出发,恍惚可以看到茫茫的草原,闻到江南的花香,感受到大海的壮阔,听到波斯商队的驼铃,而这驼铃声可以横穿120个经度,纵跨40个纬度而畅通无阻,正像史书中所载“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在邻家……”这是因为帝国版图空前辽阔,驿站四通八达,海运畅通无阻,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的四大发明闪耀着东方文化的光辉传入了西方,而西方的文明也随着承载葡萄、西瓜的驼队而传入了东方。

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让成吉思汗从一个穷困的牧童变成了一代天骄?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历史上创建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带着这些疑问,我继续寻访。

成功秘诀

在三大殿的西边,有一个苏勒德祭坛,祭坛上供奉着哈日苏勒德。长长的杆,黑色的缨子,形状像张飞使用的长矛,只不过比长矛还要长许多,这就是哈日苏勒德,汉语译为旗徽。据说,哈日苏勒德是成吉思汗的战旗,在统一蒙古高原的战争中,哈日苏勒德总是在如潮水般席卷而来的蒙古骑兵中一马当先,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势不可挡。据《蒙古秘史》所载,每逢征战,成吉思汗总是身先士卒、自为表率。成吉思汗这种敢为全军先的勇猛果敢,恐怕是他获得军事成功的第一个秘诀。

当然,成吉思汗绝不是只有匹夫之勇,他在历年的征战中锻炼出非凡的军事智慧:双管齐下、侧翼合击、围而不打、避实就虚、声东击西,这些作战策略都被《蒙古秘史》以史诗一般的语言记载了下来。另外,在他的征战过程中,经常使用外交战和心理战这样的政治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不过,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对于一个伟大的领袖来说,没有宽容大度和知人善任将一事无成。在成陵展出的文物中,随处可见曲曲弯弯的蒙古文字,这让我想起成吉思汗的一位大臣畏兀儿人塔塔统阿。他原来是太阳汗的下属,成吉思汗打败太阳汗抓住塔塔统阿的时候,塔塔统阿正在抱着太阳汗的大印狂奔,他说他要找到太阳汗把印还给他,这是臣子的职责。成吉思汗重用了忠诚并有能力的塔塔统阿,并且命令他根据畏兀儿文创造了蒙古文字,结束了蒙古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成吉思汗用人就是这样不拘一格,像塔塔统阿这样的降臣降将不知用了多少。他不看出身不论民族,一旦起用,大胆放手,只交任务,不干涉具体行动。在那些名将名臣中,不但有蒙古高原各部落的人才,还有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畏兀儿人、波斯人,使得他的军队变成一支多民族的队伍。正是这支队伍帮助他成就了丰功伟业。

守陵家族

我的运气不错,一踏入三殿之中的主殿,便看到了正在进行的家族祭祀。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陵寝得到了世世代代的祭拜,如今成吉思汗祭祀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殿北端正中央,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鎏金塑像。他端坐在那里,目视着前方。他身前神案上,几十盏长明灯摇曳着跃动的火苗,在火光的映照下,神案上洁白的哈达显得格外神圣。

主殿内非常安静,若不张大眼睛,根本感觉不到神案前有几百人正在俯身祭拜。一位身穿蒙古袍的年老祭师,微闭着双眼,十分虔诚地在最前面念诵着什么……许多游客围在南端,也保持着异常的安静。我也静静地站在人群里,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寻根祭祖总能让我们在冥冥之中与那千百年前的先祖取得沟通,沿着血脉的源流,涌动起我们内心的激动和自豪,而这种激动是那样的踏实、那样的祥和。

献过哈达、献过酥油灯、献过全羊后,气氛有所放松,祭拜的人都席地而坐。这时候,几位年长者便起身在神像前将酒瓶里的酒倒在一个巨大的银杯里,然后用许多小银杯盛上酒分发给祭拜的人。身边一位当地人低声告诉我,“现在仪式已经接近尾声了,剩下就是家族自己的活动了。”

我正想对这个家族作些了解时,突然看见祭拜的人群里,竟有我认识的那楚格,他穿着蒙古袍,正在冲着我微笑!

“我就是达尔扈特人,汉语意思是神圣的守护者。”仪式后,那楚格向我介绍说,成吉思汗辞世后,从窝阔台到忽必烈,祭祀一直持续着。元朝统一后,忽必烈钦定了“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将祭祀纳入国事活动,并且专门委派了世代守陵和祭祀的人,给这些人封以太师、太保、宰相等官职,其中太师一职最重要,由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首博斡尔出之子担当,他也是整个守陵人的统帅。于是这些守陵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达尔扈特人。从那时起,800年来,达尔扈特人就这样世世代代守卫着成陵。如今达尔扈特人的人口已近5000人。

因为守陵官职实行家族世袭制,所以直至今天达尔扈特人依然以这些官职作为各个家族的名称。

真身之谜

那楚格告诉我:“鄂尔多斯一词其实就是从斡尔多(宫帐)演变来的,其意为宫帐的守护者。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西征路过这里,曾说‘这是老翁适居之乡,我死后就安葬在这里吧。’但世人共知,这里并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真身。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寻找成吉思汗真身的埋葬之地,不过至今都以失败告终。”

到底有没有找到真身的可能?寻找真身对于纪念成吉思汗到底有多大意义?身兼鄂尔多斯成吉思汗研究院院长之职的那楚格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古代蒙古族的丧葬礼制和中原有所不同,蒙古族施行薄葬,随葬品极少,而且不封不树,埋葬后,用马踏平,这样的陵墓寻找起来十分困难,即便是找到了,也很难通过陪葬品来判断究竟是谁的墓冢。”

“这种丧葬礼制来源于蒙古族的生命理念。古代蒙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一定会离开肉身,依附在神圣洁净的物体上,所以往往人们将纯白色骆驼的毛放在死者的嘴边,这样灵魂就会附于其内。然后人们将驼毛供奉起来,作为对死者的纪念和敬仰。而肉身并不是寄托与信仰的载体。随着时代发展,蒙古人的灵魂信仰逐渐发展到精神信仰。”

“我们信仰的是成吉思汗的智慧与勇气,信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而鄂尔多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积淀,正是人们寄托与放飞这种精神信仰的地方……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侯琦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