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澳科学家称UFO现象或与球状闪电有关|米歇尔公布白宫今年圣诞主题|雅虎公布2010最热搜索关键词 BP漏油居首|
评论>推荐首页要闻
日本——曾经的领先者 如今的绊脚石
2010-12-03 13:14:11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据英文《中国日报》12月3日报道,世界上曾经一直认为日本是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领袖之一。

这个大概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每生产价值100美元的产品所使用的能源,仅仅是中国的1/4。 在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特别是在开发新技术以改善能源效率、减少污染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9月底刚出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在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专利中,日本的排名第一,然后是美国、德国、韩国、法国和英国。这些六个国家“在全世界所有创新发展中的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占到了几乎80%。”

去年,当民主党赢得了大选后,改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就宣布他的政府将承诺以1990年的水平为准,至2020年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的目标。

这个减少排放目标的建议赢得了联合国以及分析家们的一片赞赏,认为日本雄心勃勃地要比其它一些发达国家肩负起更大责任。

然而就在星期一,在坎昆气候变化谈判刚开始的时候,日本就宣布它将反对在2012年以后延续《京都议定书》。

我真不知道日本对得起那座美丽而又古老的名城京都吗。1997年,就在京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诞生了这个惟一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此外,《京都议定书》不单是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而且在推动绿色发展的技术和创新研发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欧洲专利局、联合国环境署以及国际贸发局联合调查做出的那份专利研究中提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涌现出大批绿色技术专利。

报告说:“政治决定在创建激励开发技术的框架中起重要作用,技术开发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日本现在想要自己亲手葬送这个条约。

无疑,日本的声明让会议代表、非政府组织成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察员们大失所望。这里也包括其本国的活动家们。

我就遇到了一位来自日本的观察家,他对我强调说他的名字就叫京都,在那里,日本当年作为重要的促成者之一,促成了议定书。

他说他已经知道日本政府反对延续《京都议定书》,他没法脸去面对他的政府。

来自日本地球之友的岩佐柳井说得更明白:“日本人民对《京都议定书》感到骄傲,我们在它的诞生中起到了作用,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是气候的领导者。”

“如今我的政府正要毁掉这个以日本城市名命名的公约,真让大家丢脸。”

日本谈判代表狡辩说议定书已经“过时”,因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排放国,美国和中国,在议定书中都没有受到约束。在议定书中,有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只不过占全球排放的27%。

日本不应该忘记,在过去的20年中,它是世界上五个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统计,日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1吨,在1990到2006年间,至少增长了0.6%。在同样是重要的制造大国的德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是9.7吨,在同样的那个时段中减少了1.4%。

中国人的平均碳足迹是4.6吨,还不到日本的一半。在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有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的完整性上,日本不应逃避责任,也不应冒险充当气候变化对话中的绊脚石。

就像柳井指出的,“日本政府声称它相信大多数日本人民支持这个决定。这个误解和气候变化一样变得很危险。”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斯万•卡莎说的更明白:“《京都议定书》有它的不足,但是,这个议定书是保证基于科学来减排所需的惟一手段。日本政府背离这个协定,使得未来的减排失去保障,那就意味着气温要上升4度,或是更坏,地球将面临灾难。”

(来源:中国日报 黎星 编辑:董玮)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日本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艺伎
在三百多年艺伎发展史上有过许多著名艺伎,她们中的一些人更是对日本的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 详细

论坛
揭秘美国合法妓院
她们是生活在阳光下的兔女郎。任何人用金钱都可以与她们见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