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新闻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中国日报网) 更新: 2019-12-13 14:56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日前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展出了董义方这位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曾经留下深刻印记的老一辈艺术家的部分原作和相关文献资料,给今天的美术学术界和教育界带来了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也是董义方先生的作品首次在上海亮相。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董义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中国画理论的研究者,亦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他16岁师从秦仲文学习传统绘画,在故宫博物院临摹古画并听取黄宾虹主讲的中国画理论,后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系统的学习油画、水彩等,可以说绘画技能较为全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董义方较早的树立了中西方绘画比较观。新中国成立后,董义方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与专业院校失之交臂,但在“改造”大潮中,他既对中国画发展保持着独立的思考与清晰、明确的观点,且发表了多篇学术类的文章,同时,董义方创作了大批与时代同步的建设题材的中国画巨作,并先后为人民大会堂进行巨幅绘制。在此阶段,曾多次前往桂林写生,与桂林结下不解之缘。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1942年董义方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董义方《绝壑深云》1941年89X43

文革结束后,董义方一方面出于对五六十年代延续下来的中国画命题及对当下中国画发展的反思,同时出于对源自中国牧溪的淡墨传统画法在中国画历史上的断裂,但却在日本得到很好发展的缘故,因而毅然移居桂林,多年来一直潜心于“淡墨山水”与现代“丛竹”新画法的探索,其艺术成就亦日臻成熟与完善。

董义方的艺术实践无疑经历从“传统”熏陶到“西画”启蒙,再到“改造”思潮的影响,直至八十年代后面对中国画核心问题进行探索的“出新”之旅。而至今对他的学术观点与创作实践并没有引发深入的考察与广泛的关注。然而,董义方的绘画理论、艺术观点及其创作探索,对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与反思的案例。这也是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让我们在梳理董义方的学术成果和创作的同时,也为当下的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发展提供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养分。

新中国成立后,董义方的绘画创作大致沿着两个路径向前发展,其一是继续从师于秦仲文先生,进行强调传统笔墨的山水画创作。另一方面,则是他把西画学习经验与传统笔墨相结合,在一种中西方绘画比较视野下,于新中国初期的“写生”大潮中,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作品,可谓独树一帜。这里有两幅作品值得关注,一幅是他在1953年创作的《大连海滨》,这张作品代表着他对新中国“新国画”的一种探索。这是董义方新山水画创作的第一张,也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董义方深受中国画改造思潮的影响,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山水,因而借助山水写生,到大自然中去,对“新山水画”展开探索。 另外一张作品是他1955年创作的《潮水落下去的傍晚》,这张作品入选了“第二届全国美展”,并与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一同展出。此幅作品描绘的是大连历史上一个非常悠久的海滨公园——星海公园。《潮水落下去傍晚》这张作品,可以看作是董义方在前一张创作探索上的延伸,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油画与水彩画的技法训练融入到中国画创作中。在当时的中国画界,北方的画家的作品以海滨为题材的还是不多见。

上个世纪50年代后,美术界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感召之下,将创作的重点放到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劳动人民和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主题上。因此重大工程、工厂矿山、大江大河、雄伟建筑都成为了画家们刻画的主题,并创作出大量的时代经典。而董义方也同样是这一时代大潮的积极参与者。他深入生活,创作了如《三门峡水电站工地》,《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一系列表现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

1979年,董义方再次回到桂林进行考察,桂林对他的绘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1988年董义方退休之后毅然离开大连,搬到了桂林,在那里住下之后,用自己祖父传下来的一枚清代印章“青山白云楼主”作为画室名字,之后一直专心创作至2003年。这15年间,董义方立足桂林,潜心于反思、变革中国画的探究,并逐步创立完善了其“淡墨山水”,且在晚年继承明代“丛竹”的画法,创作出现代桂林“丛竹”的新画法。

董义方还是一位非常善于学术思考的中国画理论家,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撰写发表了《试论国画的特点》、《建立中国画素描教学体系问题》等理论文章,提出了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理论观点。

开幕当天,“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研讨会也于上海芊荷艺术空间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南京、上海的理论界众多专家齐聚芊荷,共同探讨了画家董义方的绘画之路。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参加研讨会和开幕式的嘉宾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芊荷空间展览会场

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次画展策展人葛玉君首先向几位成员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起初的策划是做一个建设题材类的展览,但随着研究深入,他认为只展示建设题材的作品不足以说明问题,经过线性梳理,葛玉君将董义方的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董义方的创作从传统山水切入,融合西方与时代精神在“新山水画”的道路上进行拓展,而在后期则对中国画的传统及当下生态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潜心十几年逐步完善、成熟的创立其独具风格的“淡墨山水”与“丛竹新法”。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对中国画的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均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本次画展策展人葛玉君

随后,几位专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批评家曹庆晖提到董义方发表了很多比较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认识画家董义方是先从理论维度开始的,再看他的画能知道,董义方从最初秦仲文山水画入手,后来的绘画有很多自己的反思和加工。虽然看似在主流之外,主流之外未必不是主流。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教授彭莱也认为董义方后来的画与秦仲文的风格截然不同,他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说他就认为没骨画是有线的。董义方的绘画和当时的主流画派有明显的界限,看似不属于任何流派,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属于他自己,他的创作也更加值得思考。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上海市文艺家评论副主席张立行认为画家董义方来路清晰,作品的气息十分真诚,创作也融合了中西的特点,十分期待关于董义方更深入的研究。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汤哲明表示认识董义方较早,尤其他爱写生,这又更加拉近了关系,董义方的竹子有中国画的笔法,同时结合了西方的体感,光影处理十分讲究,绘画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尤其他创作的一些作品也是在回答当时绘画面对的一些问题。

“对话与独白——董义方中国画创作文献展”亮相上海芊荷艺术空间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万新华通过阅读董义方文章,认为董义方也比较关注当时美术主要问题,主动参与其中思考。在规定题材下的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美术研究》编辑张涛作为《美术研究》杂志编辑,对董义方曾经在该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十分感兴趣,他认为董义方的文字表现了他内心比较真实全面的想法,而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董义方的绘画也势必要将董义方的文章研究透彻。水利部黄委会高级编辑、美术总监,董义方学生成方女士从董义方学生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董义方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画家,生活也细致讲究,但对待学生十分亲切周到。成方受董义方指导所画的作品《参观飞机场》,在河南省参加全国儿童画展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李伟表示看到董义方的作品十分震撼。认为从董义方的经历来看,他其实是十分主流的,每一段经历从现在来看都很不容易。他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虽然融合了一些西方的知识,但没有放下中国绘画的传统,保留了中国画的精髓。他的书法也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了。芊荷艺术空间负责人雷秀丽女士作为主办方,认为董义方此次文献展十分具有代表性,董义方的绘画也尤其值得深入研究,此次画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董义方研究的一个起点,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董义方之子董二为从家属的角度谈到自己发起此次画展的缘由,以及董义方在学艺历程中的一些细节。他认为,挖掘历史让人兴奋不已,但挖掘历史也让人痛苦万分,挖掘历史的真正目的是正视历史,尊重古人,也是为我们的下一代负责任的体现,这也是此次画展的真正目的。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挖掘出一个真正的董义方。

视频

北语世界文化节

大学排名

联系我们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doffice@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