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矢力推动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成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日益实现。如今,公共文化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在中国人的脸上、温暖着中国人的心房。
认识不断深化、部署逐渐深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摆上党和国家工作发展的大局
“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以前只在科幻片里见过,现在却来到了我身边。没想到公共文化服务如此便利、便捷!”2010年8月7日,周六,当深圳市民张春朗从家附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上很快借到两本书时,他发出如此感慨。此前,他坐公交车来回一趟深圳图书馆,需要半天时间。
这种设置在居民社区和街头户外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截至2009年底,深圳城区已有40台。而至2011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00台。
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圳正不懈努力,计划今年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深圳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务之一。
深圳日益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犹如缕缕清泉,滋润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而这,只是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缩影。
有专家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体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多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摆上党和国家工作发展的大局——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十六大的“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到十七大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日益完善。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多次研究部署,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次次会议、一项项要求、一个个举措……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一步步深化、部署一步步深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十六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使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也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长岭如是说。
决策部署,重在落实——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举措频频,力争尽快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2009年10月1日,当陕西凤翔县汉丰乡窦村村民李振平通过卫星电视看到国庆阅兵时,那一刻,他是如此的激动,“真没想到,我能在家里看国庆阅兵。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给我们装上了"小天锅"。”
李振平一家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就是为了让农业人口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文化权益,预计在今年底,我国共计70多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将全面“扫盲”,即使身处深山老林的农户也可以收听收看到48套广播电视节目。
均等便利、全民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只是我国文化惠民工程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惠及全民的大潮中浪花一朵。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成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正在逐渐实现。”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说。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等遍布神州大地,越来越多的人平等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的阳光。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初,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24万个。而每一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目前已建成县级支中心2814个,覆盖率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44%,村基层服务点达到79万个,资源总量为90万亿字节。——增加投入,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日益凸显。
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并依据城乡具体情况和各地区的差异有所倾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基本保障。数字显示:“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总量就达到30多亿元。
同时,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从2004年起,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444座向社会免费开放。
此外,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850个公共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40个文化站。在城市,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如大剧院、音乐厅等,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从吹拉弹唱到多种多样,改革创新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从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戏剧节,到享有盛名的下岗女工大鼓队;从历史悠久的业余文化培训班,到来自民间的各种展陈……朝阳区文化馆聚集着享誉北京甚至全国的多个文化品牌。
“过去我们误认为唱歌跳舞就是群众文化,现在我们意识到,唱歌跳舞只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说,“从群众文化领域跨入公共文化领域,这是一个大台阶。我们要针对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
几年前,以省级文化单位为龙头的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电影放映队,曾经使珠江三角洲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如今,江苏省吴江市通过区域联动整合资源,创造了长江三角洲的著名文化品牌。张永新表示,实现跨区域的文化资源流动,是未来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则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除了展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大的进步还在于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过去我们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是副业,现在慢慢意识到这是为观众提供的一种服务。”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进入制度层面。今年4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在北京成立,来自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门人才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课题研究;6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文化部门领导交流碰撞、献计献策。
惠及全民,融入生活——中华大地,处处谱写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精彩华章
“黄瓜也缺钙?”2009年初冬,天津市宁河县薄后村村民孙连富发现种植的反季节黄瓜的叶子黄了。焦急之中,他到农家书屋查找资料,结果发现是因为黄瓜缺钙。按照科普书籍讲解的有关知识,孙连富对症下药,很快解决了问题、避免了损失。
近年来,到农家书屋“充电”“淘金”已成为津沽农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截至2009年底,天津3838个行政村已建成1300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有价值近3万元的1500册图书、30种报刊和100种电子音像制品。按照天津的规划,今年将再建1200个农家书屋,明年将实现全覆盖。
文化是发展的血脉、进步的灵魂。近年来日益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地惠及民心、融入生活,中华大地,处处谱写着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精彩华章——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绘画书法免费教学活动、免费看电影……2010年的酷暑,湖北文化部门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陪伴市民度过炎炎夏日。截至7月28日,仅“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就接待观众7万余人。一位观众说,“这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次近距离学习、欣赏大师巨作的机会。”2009年,重庆大渡口民胜村的农民刘真仁感觉时间过得比以前快了很多———他每天都要到村综合文化站去看书读报。几年前买一本书,他要步行1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步行几分钟就能借到他喜欢的书。“在新修的综合文化站里,可以免费上网,免费看书,免费借书,免费培训,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在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也在不断丰富着基层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去每逢农闲季节,拉萨市达孜县塔杰村村民达瓦都会走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县城看电影,自从2006年塔杰村建成西藏首座农村流动数字电影院后,他再也不用走那么远去看电影了,电影已经成为达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电影院的建成,改变了农牧民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每天都能看到清晰的数字电影”。
在农村,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等文体场所,正在成为农民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正成为市民的文化家园。
文化品位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生活空间就更加开阔了。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深有感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成熟,不仅让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将创造新的生活。”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提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中央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多的中国人将共享日益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