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历史和人文地理环境使江苏形成了性格鲜明、开放博大的人文精神。受“太伯奔吴”创业的感染,江苏历史上一直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创精神。
说起在深圳的江苏籍企业家,广东江苏商会深圳分会的秘书长周雯半开玩笑地说,人们称苏商为“企业家”,而不是“老板”,对此的解释很简单,在深圳的江苏籍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大批的硕士生、博士生、MBA或者是从国外留学归来创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典型的“儒商”。
来自江苏的深圳市老领导郑良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区创业之初,深圳江苏籍人士大都是作为高级人才引进计划来的,所以都是骨干。后来又有一批民营企业家来深圳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并逐步壮大,成为我们经常说的“苏商”。
华联大厦、北方工业大厦、湖心花园大厦、招商银行总部大厦、老科学馆、国际商会中心、会展中心……这些在深圳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都与一家江苏籍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据郑良玉回忆,早在1982年,江苏华建(原江苏一建)的身影就开始出现在深圳城市建设中。江苏华建同来自各省的建设大军一起,共同创造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史上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是深圳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和国优最多的品牌企业之一。
传统苏商给人印象是“崇尚实业、埋头做事、诚信经营、精细作业”。改革开放伊始,苏南大地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吸收了大批外资,被誉为典型的“外资拉动型”经济。一代代苏商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拼搏中形成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以自主创新著称的城市,吸引了一大批敢于闯天下的苏商,而绵延百年的苏商文化也正集中体现了开放包容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新苏商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苏商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并成为高科技、金融以及商业零售领域等深圳支柱产业中发展中极具爆发力的新锐力量。
江苏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自然也是文化教育人才大有可为的地方,而一批早期来自江苏、满怀抱负的中青年人才,义无反顾地投身深圳教育文化事业。1991年,由两地教育部门牵线搭桥,深圳引进了一批在南京享有盛名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在支援特区基础和特殊教育的建设的同时,也将南京优秀的教育传统和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深深地镌刻在特区教育的里程碑上。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深圳人》在全国热播,让无数热血青年萌生了“闯深圳”的想法,编剧刘建民也因此一举成名,这位从江苏电视台走出来,早在80年代初就来到深圳的南京籍编剧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和艺术的眼光,写出了反映特区早期社会文化的精彩故事,也让更多内地居民得以全方位地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首个经济特区的人与事。
见证
26年中,华建深圳分公司捧回了3座国优奖11座鲁班奖12座金牛奖
华建在深圳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品
从湖心花园大厦到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大厦,从华联大厦到会展中心,从国际商会中心到招商银行总部大厦,在深圳景观大道深南大道上,每100米就可以看到江苏华建的作品,1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三分之一出自江苏华建之手,深圳所获的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鲁班奖四分之一来自江苏华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深圳特区成立28年,江苏华建入驻26年,江苏华建是“深圳奇迹”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之一。作为深圳特区早期建筑行业的一支“精锐部队”,从当初的300多人到目前的12000多人,江苏华建综合实力连续5年排名深圳建筑行业第一,成为最先产值超越20亿元的建筑企业。成功之道归根于一点——华建人敢拼敢冒敢闯,以“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硬是在深圳趟开了一条路。
勇于解放思想,主动融入深圳,是华建几代人在深圳薪火相传的精神“接力棒”。1983年,华建接手承建了24层高的深圳湖心花园大厦(国贸东侧),这座大楼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幢与香港客商合资的塔楼,而当时华建人还没有建设20层以上建筑的经验,全国20层以上的楼也寥寥无几,24层被称为“极限”。除了外请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外,所有的领导和公司技术人员全部压到了生产第一线。没有塔吊等先进生产设备,他们硬是用土办法,用双手打造出了深圳第一个国家高层建筑全优质样板工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特区的公司副总经理朱学农回忆说,最早来的时候,大家就住在国贸附近临时搭的竹棚里,当时的机械化作业程度非常低,没有灌浆和传送设备,从现场搅拌混凝土到运输等多道工序都是靠工人们的双手,一铲一铲地挖,用担子挑完成的。
在讲求深圳速度的同时,质量永远是最重要的。1992年,华建承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大厦,它为深圳迎来了第一个鲁班奖,这也是华建领到的第一个至尊奖杯。而华建人的获奖感言却是:我们最质朴的想法是,在深圳,华建每一件作品必须是精品。2002年,深圳建市以来最大单体工程——会展中心大会战,华建5000人大军全线压上,创造了深圳建筑史上的奇迹。
26年中,华建深圳分公司捧回了3座国优奖、11座鲁班奖、12座金牛奖、102个深圳“市优”,这在深圳建筑界,绝无仅有,也是分公司里排名第一的。
在华建,有这样一个笑谈:每次飞机落到南京,大家都能长长地舒口气。而飞机返回深圳,神经立即绷紧起来。因为在深圳,作为一个外驻企业,华建除了埋头往前冲,别无他路。
改革开放30年,在深圳这张“白纸”上,平均每年蕴藏着1000亿元的建筑市场蛋糕。华建切下了房屋建筑市场4%的份额,这令许多建筑企业羡慕不已。它靠的就是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和引领市场的“利刃”。
1991年,南京一批具备教育管理经验、富有进取精神的年轻人来到深圳
将教育理想根植在特区的土壤上
“当初代表南京来支援深圳教育建设的七八个人,都是公认的‘开荒牛’。” 作为一个离开故乡17年的游子,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告诉记者,1990年8月,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张连发带领南京教育界一批骨干力量以及媒体记者前往深圳考察,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就提出,希望南京输送一些教育管理人才,支持特区基础和特殊教育的建设。
1991年,由两地教育局牵头,正式决定从南京挑选一批具备教育管理经验、富有进取精神,已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年轻干部支援特区的教育建设。就这样,唐海海以及元平特殊教育学校首任校长孙振东等一批满怀教育理想的年轻人,从古城南京来到了这座新兴城市,开启了人生中又一个新的旅程。唐海海说:“我是亲眼见证了深圳从城市教育发展到大城市教育的过程。”
回忆刚到深圳的日子,他们感慨万分:刚来的时候,就是住高低铺的单身宿舍都来来回回搬过四五次,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深圳确是一个让创业者充满激情与斗志的地方,深圳有自己的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百家争鸣的流派,专于教育的模式建设,个性化的办学风格学校集群。
说到唐海海,很多人会提起由他一手创建的深圳高级中学。在边探索、边规划、边建设中成长起来的深圳高级中学,用超前的教育理念、大胆的创新尝试、全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创立学校品牌的新路子。
“白天跑不同部门办事,晚上做教育规划,夜里去工地当‘监工’”,讲起这段在深圳乃至中国教育界创造了“深圳速度”的经历,唐海海记忆犹新。1995年底,在没有可参照的办学传统,没有团队协助,甚至连公章也没有的情况下,深圳高级中学的创办拉开了序幕。从红头批文到划线选地,从拆迁勘测到打桩设计,从项目评估到规划招标,与此同时,作为一所学校灵魂的办学理念、教育管理细节与模式以及师资队伍,都需要同时进行全面规划和广泛挑选。
最终,深圳从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位优秀教师中,精挑细选出了目前深圳高级中学的精锐师资,而一批批师生也在“我们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理念中,共同见证了深圳高级中学的成长历程。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当初1991年来深圳的那批南京教育人,如今都已经成为深圳教育战线不同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这群南京教育人在扎根特区的同时,也将南京乃至整个江苏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教育传统带到了年轻的深圳。
讲述
爱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理
学会“舍得”懂得付出成就儒商之道
虽然我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但同时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铜器发烧友,并因此酷爱研读历史。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一个学电子精密机械专业的人,很少能与富有历史古韵的青铜器结下不解之缘,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恰好彰显出我们在深江苏企业家典型的儒商特征。
我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无锡,1991年从南京东南大学电子精密机械专业毕业,分配到原电子工业部所属中国华晶电子集团担任工程师,后又调至深圳深科技公司担任工程师。在这两家公司从事研发期间,我赶上了好的机遇,只要一直做下去,大有发展前途。然而,凭借着当时的激情与梦想,1996年,我义无反顾地结束打工生涯,兜里装着两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记得那时候,“公司”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在当时的振华路苏发大厦808房从事一些电子元器件的贸易。随着生意一步步做大,公司从苏发大厦搬到了车公庙工业区,从喜年中心又搬至现在公司所在地南山高新区。
工作地点的变迁记录着我在深圳创业的轨迹,说起当初是怎样将企业做到了今天的规模,我对“舍得”二字深有感触。一些人早期在深圳做生意,急于先淘一把金再说,没有考虑太长远的发展,难免产生功利主义,相反对生意不利。还有些人为了赚钱,甚至不惜违反商业道德,失去的就更多了。
因而学会“舍得”,懂得付出,在深圳显得弥足珍贵。生意做大做小是一回事,但商业道德是最重要的。苏商在经营中善于稳中求胜,注重市场信息,预测行情,头脑灵活,因而无论是刚起步的创业者还是已经在业界卓有成就的企业家,都非常讲求诚信,看重信誉。可能是因为从小生长在无锡的缘故,我也传承了苏商的经营之道,这也是我为之自豪的一点。
如果说为深圳特区建设作出的贡献,我认为,经济效益上的贡献可能只是一个方面,而江苏籍企业家在培育和树立深圳商界诚信美誉和道德风尚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这一点也恰恰是深圳乃至所有中国企业真正地融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关键之所在。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孙振东
深圳特殊教育坚持“育残成才”走出一路精彩
1996年5月29日,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来校视察时,对我们的教育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元平学校在教育、康复、职业培训和就业方面做出了自己有特色的有机融合,照着这条路往前走,就能够走出一条好路来,可能是一条非常有希望的道路”。这是对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奇迹的最好诠释。
特区建设之初,特殊教育可以说就是一片空白,1991年,时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廖槎武提出,把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深圳教育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积极推进,并与我的家乡南京市教育局联系,希望引进特殊教育的管理人才支援特区。当时就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领导岗位的我,就成了最佳人选。
1991年12月12日下午,在南华职业中学会议室,召开了深圳市特殊教育学校开班座谈会,决定边办班,边基建。办班、基建两条工作战线,尽管是满路荆棘,但却是一路精彩。
我们一开始借用了南华职业中学的场地,在南职尚未全面招生的情况下,借其两间教室、五间小办公室和一间小厨房,开始办班。五间小办公室,其中一间作为教师办公用,另外四间作为学生教室。两间教室分别作为男、女教师宿舍。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教育教学工作却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生气,特校创业者们在此期间开始了大量基础性、开创性工作。
办学之初遇到的就是经费问题,历经3次现场办公会,市社会福利基金1000万元资金划拨到位。1992年7月2日上午,布吉莲花山下,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隆重举行了元平特校动工典礼。
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教育理念,尤其是要面对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早在南京的时候,通过多次与残障学生的交流,我深有感触,他们普遍对人生比较悲观,认为自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那时,我就在探索特殊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真正融合于社会,根本在于通过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只有让他们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发展。
元平特校的特色是探索、实践“教育、康复、就业一体化”,这是我所建立的特殊教育模式,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特殊教育模式的先河。因此,学校办学伊始,我就坚持从各类残疾儿童少年身心特点的实际出发,坚持“育残成才”的宗旨,使各类残疾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潜能得到开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显著增强,身心复苏,成才有望的新苗峥峥辈出。
参与主创大型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市雕塑院副院长夏和兴
镌刻历史让城市人文精神历久而弥珍
今天,当人们走在福田区园岭社区时,竖立在此的18座铜像和浮雕墙,总能引来众多的目光,甚至会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就是开创中国“现实情景雕塑”先河的《深圳人的一天》。
我很庆幸,参与主创了这部作品,在深圳建市之初,那是一个文化交锋的年代。对于刚刚变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来说,在它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最缺乏的是文化观念。
在1999年9月9日,大型纪实性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就选择了这一天,为深圳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雕塑故事,让现代雕塑语言凝固在了特区城市规划之中。我和孙振华院长等几位雕塑家分几组在深圳街头任意寻访18个各阶层的人,将他们翻制成青铜等大人像,并铭示他们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何时来到深圳、现在做什么等内容。围绕这18个铜像的是四块浮雕墙,上面雕刻有关于这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股市行情、农副产品价格、天气预报、晚报版面……
如今,18座铜像和浮雕墙已经竖立在深圳园岭社区,前去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后来全国不同城市都开始争相模仿,出现了大大小小类似题材和形式的作品,而所谓的“现实情景雕塑”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以往的城市雕塑强调其纪念性,英雄、帝王、圣贤、名人从来都是故事的主人。《深圳人的一天》将高高在上的“精英雕塑”搬到了现实生活当中。这种视角不是仰望的,而是平视的;不是有距离的,而是融入的。它竖起了一座市民的纪念碑。
我另一个标志性雕塑是位于东门老街的“杆秤”,而灵感还是来自故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江南老家无锡,不论贫富,家家都有杆秤,借些米面、还些油盐,交换买卖都离不开它,除了秤重量,其实也是秤气量,秤良心,秤出人们的脾性和德行。作为深圳最老的赶集场所,东门商业步行街具有特殊的意义,于是“秤”便成了雕塑的主题。
我对现实主义雕塑的探索一直还在延续,目前,我正创作一组名为“奶瓶2008”的作品,并在奶瓶上刻出鲜花的图案,以预示着祖国的花朵,我还准备将此作品申请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希望通过深圳城市雕塑贴近生活的独特视角,以艺术表现形式来警醒人们不要冲破人类道德的底线,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优越的生存环境。
链接
【数字】
目前江苏籍企业家在深圳创办或经营的各类企业526家,涉及领域包括电子、金融、医疗器械、工程设备、五金模具、广告传媒、旅游、培训、酒店、零售、礼品等,其中又以电子、金融以及设备制造占有70%
约50%的苏商具有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1983年,江苏华建承建的深圳湖心花园大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幢与香港客商合资的塔楼,并成为深圳第一个国家高层建筑全优质样板工程;1992年,华建承建的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大厦为深圳迎来首个“鲁班奖”。截至目前,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共获得3个国优奖、12个座鲁班奖、12个金牛奖、102个深圳“市优”
2006年6月27日,江苏启东人袁明创立的同洲电子,作为中国数字电视第一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
(记者 孙锦)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