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厦
这幢大厦很“雄”很特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你瞧那四方形的敦实楼宇,俯瞰像个“四”字,而在百米之外远眺,三柱直指蓝天又像个“川”字。这就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在深圳的一个缩影——四川大厦。
昨天,四川大厦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永龙动情地向记者讲述,在那个让所有中国人振奋的“春天”里,投资深圳,建设特区,成为涌动在无数四川人心中的壮志豪情。当时,深圳市政府作为吸引内资的战略考虑,为一些省、市、自治区划出一块土地,建立驻深联络基地。四川省抓住契机,在上步路与红荔路坐标西南垂直角上得到这块“黄金宝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省长蒋民宽亲自率20多位厅局长来特区参观学习,并拍板定夺“四川大厦”的建造。
建四川大厦说起来容易,但一谈到“钱”字就犯难了。田永龙回忆说,那时候的四川同全国一样,经过“文革”的劫难元气还在慢慢恢复,虽然农村实现责任制,但农民还只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而省政府及地市州的财政举步维艰,一下子要在深圳建造一个几十层的大厦,的确很难呀!
“但从不退缩的四川人,看准了特区改革开放窗口的巨大作用,开弓没有回头箭。”田永龙说,当时四川省有关委、办、厅、局、公司和地市州50多名负责人聚集成都,召开集资筹建深圳四川大厦恳谈会,最终确定了总楼层、总建筑面积和总投资规模。省领导强调,建设四川大厦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省政府统筹70多家各级单位企业通力协作,采取单位集资和项目贷款的方式,实现风险和责任分摊。
1989年7月,倾注了无数四川人感情和心血的四川大厦竣工,为投资深圳、建设特区履行了一个神圣的职责,也为四川人走出盆地、奔向沿海、迈出国门建立了一个形象“窗口”,搭建起了一座“金色桥梁”。
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厦为25层,造价5500多万元。大厦建成之初,公司负债经营,电梯未安装到位,员工就每天爬楼。1997年公司还清了全部贷款,但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经营也呈现出设施老化、外观陈旧、客源递减等问题。然而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加大投资、内部完善、硬件提升、服务优质,边改造边经营,用了两三年时间,四川大厦面貌焕然一新,大厦内宾馆晋升为三星级饭店。
柳暗花明又一村。四川大厦的经营进入了快车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公司领导层又带领员工着手实施产权规范改制。田永龙对记者说,如今的四川大厦企业有限公司有两个股东,即国有控股和员工持股,国有股占大头,重大事项由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员工持股作为股东,参与分红,都把公司当作了自己的家。在经济特区这片热土上,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真正挂上了钩,两者息息相关。
“这两年,我们还投入200万元,充分利用太阳能,改善用电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年节能减排效果达到20%以上,受到了深圳市和福田区政府的专项奖励。未来,四川大厦的四川儿女,将继续像爱家乡一样深爱深圳,作出自己的新贡献。”田永龙最后动情地说。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