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就近上学为何这么难?——部分省区市小学开学见闻

2012-09-03 16:33:0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9月3日,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学。然而,记者在内蒙古、江苏、上海等地走访发现,在农村,由于学校被撤并,一些孩子上学要赶几十公里路程;在城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也是不辞劳苦、长途跋涉。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重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要求村校撤并听取家长意见,务必保障儿童就近入学。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就近上学还有不少困难,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方便孩子就学,成为家长们的期盼。

村小变成羊圈,皆因生源减少?

走进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张全营村小学,四排校舍20间教室的门窗大多已经破碎,教室里传出的不是学生琅琅读书声,而是此起彼伏的羊叫。几年前,这个村小因“撤点并校”被闲置,今年3月,村委会把校舍租给村民养羊。

“这块地方如果给村民办成其他文化设施还说得过去,本是书香味的地方却变成臭烘烘的羊圈,太让人生气了。”今年61岁的退休老师李俊义说,村小有近40年的历史,最初建校时有六七百人,前几年搞集中办学,说撤就撤了。现在全村2000多人,连个幼儿园都没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撤点并校”。十几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万多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超过30万所。

记者在内蒙古走访发现,有的小学成了工厂,还有的被开发成酒店。在内蒙古西部某县城的一所中学,崭新的教学楼空荡荡的,小操场成了集市,不远处“情人专场”的帐篷外,宣传图画上的女模穿着暴露。

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记者在内蒙古采访发现,一些学校撤并后,有的新学校在50多公里外,交通成本急剧增加。如果家长跟着陪读,各项开支大大抵消原有的优惠政策,教育开支再次成为不少农村家长的头等负担。

专职的陪读妈妈石永红告诉记者,原来村小学就在家门口,撤并后学校远了,孩子太小放心不下只好陪读。儿子4岁上幼儿园开始她就陪着孩子到县城上学,已有7个年头。“丈夫在外跑车赚的两万来块钱几乎都用在全家人每年在城里的房租、吃喝等各项开支上。”

除了增加费用,远距离上学还增加了安全风险。张全营村68岁的村民刘效悦告诉记者,村里小娃娃们每天早上都要挤两辆校车上学,“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一些老人负责看孩子,他们每天都在担心,生怕出点事。”

校际师资不均,无奈舍近求远

新学期开学了,南京家长秦泰荣开始为每天两小时接送儿子上学、放学而发愁。秦先生告诉记者,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原本想上家门口的一所名牌小学,无奈几番努力都没能报上名。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择校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名牌小学。“以后每天要来回折腾两个多小时,都是择校闹的!”

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上海等城市,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异明显,催生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不惜让孩子长途跋涉,一些热点民办学校成为使用校车的“大户”。

上海新普陀小学六(2)班学生家长顾娅告诉记者,孩子每天从家往返到学校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天还没亮就要出门,看到孩子站在公交车上靠着柱子也能睡着,真心疼。但是想到能接受好的教育,又觉得值得。”

江苏退休教师陈建中说,近年来,各地通过教师流动、招生改革等方式促进教育均衡,有一定效果。但和社会期待相比,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一些大中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也是一个难题。临近开学,在呼和浩特市打工的刘国华很是头疼。“就近上学简直是奢求!”刘国华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总是在孩子能进入的学校附近打工租房子,可是能进入的学校多半是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上海市浦东新区紫罗兰小学校长陈国华表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市居民子女集聚,加重了城郊结合部教育资源的紧缺。此外,社会劳动力使用和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家长没空接送孩子,催生校车需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