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方
4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小学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划片招生,按照就近原则,以2公里为走读半径,合理确定招生范围。(据齐鲁网报道:山东出台普通中小学招生指导意见小学免试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不仅是山东省教育部门的要求,此前的4月1日,教育部也发布通知要求:重点大城市在2015年实现小学100%划片就近入学的目标。而从时间上来说,早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做出了:“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要求。
多年来,我们坚持贯彻与落实这项原则。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就近入学原则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其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理共识。但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人依然会选择“舍近求远”,会进行择校,甚至为此不惜缴纳借读费、为学校提供赞助费等等。
分析起来,就近入学遭遇现实阻力,在近30年时间里都无法真正100%落实,其原因并不在一些学生和家长过于挑剔。因为,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受到良好教育,谁又愿意将年幼的他们,送到离亲人更远的地方去求学?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一方面,在人们心中,对中小学等义务阶段的教育机构,天然存在一个“好学校”与“坏学校”、“高水平”与“低质量”的区分与标签;另一方面,这种区别又明显来自于真正存在的现实的差别。比如同样是义务教育机构,有的学校教育与教学质量就要高出很多,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则相对薄弱。
而最纠结之处更在于,除过“十指有长短”的自然差别之外,形成这种校际之间差别极大的原因,在于国家相关财政投入、教育支援等等投入本身存在厚此薄彼的不公平事实,俗称“分蛋糕”问题。如果因为人为等外在因素,导致教育资源这个“大蛋糕”,有的学校分得多,有的学校则分的少。那么有的学校受欢迎,有的学校则遭冷漠,则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推进公平,而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最关键的问题又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来说,各项教育资源投入向贫困地区、向弱校适当倾斜已成必须;而搞强校、弱校联合与联手发展,共同进步模式,也已经是必由之路。
就近入学是政策与法律原则,同时也是民意所愿、民心所向。对此,各地相关教育部门,在提出就近入学的原则性要求、提出相关指导意见的同时,更要正视教育不公问题,切好教育资源配置的“蛋糕”,解除阻力,送孩子们走完就近入学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