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目前全球已开展杂交水稻研发和生产的国家总数达59个。
预测
根据袁隆平的计算,如果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那么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四五亿人。
据长沙晚报报道(特派记者 李杜 通讯员 辛业芸 刘亿)“超级杂交稻体型也会变化,未来将越来越高,长到1.6米、1.8米,甚至2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杂交水稻未来株形变化趋势的最新研究成果后,向记者生动描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未来形态。这令人联想到袁隆平院士昔日所说“禾下乘凉梦”,梦想即将成真。
此次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有来自30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出席,袁隆平院士率领的中国专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印度将扩种杂交稻500万公顷
印度安得拉邦农业部长Kanna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口增长与粮食危机双重压力之下,杂交水稻已成为印度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印度将新增500万公顷田地用于种植杂交水稻。”Kanna告诉记者,“目前,印度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是200万公顷。”在位于海德拉巴的拜尔公司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经该国选育与引进的杂交稻品种繁多,这些“宝贝”向各国水稻专家大秀风采的同时,也享受到印度有关方面颇为周密的安全保卫。
目前,印度年可耕种水稻面积为4400万公顷,年总产量1.03亿吨,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大米生产国。在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2950万公顷,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8%,大米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产量方面,印度平均产量约为3吨/公顷;中国为6.4吨/公顷,其中杂交水稻平均产量7.3吨/公顷。
相关链接
中国水稻平均亩产与总产均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水稻平均亩产与总产双双居世界第一,在水稻超高产攻关方面,中国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996年,中国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攻关,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2000年、2004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并于2011年在湖南隆回创下水稻大面积亩产926.6公斤的世界纪录,确保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今年,年过八旬的袁隆平再次“披挂”上阵,领衔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启动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计划,据悉,这一目标计划用五年完成。 据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谢放鸣博士介绍,印度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研发杂交水稻技术并进行商业化的国家,目前全球已开展杂交水稻研发和生产的国家总数达59个。
袁隆平素描未来超级稻
袁隆平为本届国际研讨会准备的主题演讲,不乏具有震撼力的信息,其中包括:中国在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方面创下大面积产量13.9吨/公顷的世界纪录,以及水稻株高从高秆到矮秆,再到半矮秆、半高秆、高秆,甚至达株高2米的超高秆的“螺旋式上升”进化趋势。
谢放鸣告诉记者,在杂交水稻领域,中国在育种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对于杂交水稻开创式的设计、新概念的提出与创立,以及对杂交水稻发展方向的把握,始终高居该领域“金字塔”的塔尖,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在“塔尖”之下,美国、巴西等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制种,以及与杂交稻生产相关的除草剂研发等领域,颇有建树。
据袁隆平介绍,至去年,中国稻谷年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已经实现以世界9%的土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他认为,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应用还蕴藏巨大潜力,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引入,为进一步挖掘产量潜力、改善稻米品质、增强多种生物及非生物逆境因素的抗性或耐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杂交水稻成粮食安全代名词
根据袁隆平的计算,如果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能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那么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多养活四五亿人口。
中国依靠发展杂交水稻解决粮食安全的模式,是否能够在印度等国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NguuVanNguyen曾给出肯定回答。许多来自印度的农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印度完全可以借鉴中国经验——推广杂交水稻,确保粮食安全。
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隆平高科给记者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杂交水稻国外种植面积达4500万公顷。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内亚,杂交水稻平均产量为5~6吨/公顷,最高达9.23吨/公顷,当地水稻品种产量仅为1.5~2.0吨/公顷。在利比里亚,杂交水稻产量为当地水稻品种的3倍。
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在菲律宾研发中心建立覆盖东南亚、南亚和西非等地的杂交水稻科研平台,并在印尼、菲律宾成立种子公司,在尼日利亚成立合资公司,与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多家企业长期合作。东帝汶政府已制定中国高产杂交水稻普及规划,力争未来5年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李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