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5日讯 “我们的黑土地累病了……”来自农业推广领域的谭志娟代表的一句话,记者好像听到了黑土地发出的那一声沉重叹息。
黑土告急,并不是代表们的危言耸听。全省现有黑土耕地1.73亿亩,占全国黑土面积的67%。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1982年到2007年,25年间年均下降0.086个百分点。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给我省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勤劳的龙江人在这里打造了全国第一大粮仓,书写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总产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历史篇章。
“可是,今天我们的耕地正在‘贫血’,未来再向黑土地索取粮食,它还能给我们多少?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子孙后代失去的或许不仅仅是这片‘美丽的黑色’,更可怕的是不能再种出安全的粮食。”在农民代表孙斌看来,这将给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极大隐患。
带着对这片黑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怀,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我省有多位代表打算就保护黑土地问题提出建议。
调整政策导向“粮补”与“地补”并行
来自农业大市的王金会代表说,所谓的“地补”就是国家对于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如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等。只有“粮补”与“地补”的双轨政策并行,农业才能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在“粮补”政策的激励下,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了1248.4亿斤。从深层次分析,“粮补”虽然是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好政策,但它有“重用地、轻养地、掠夺式”的味道。如果我们在执行“粮补”政策的同时,再实施“地补”策略,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完美的政策,它更具有提高地力及保护耕地的功能。
对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补贴
秸秆直接堆积或腐熟后施入土壤,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透气性。谭志娟就亲眼见证了利用秸秆恢复土地肥力的功效。2013年,她把从外省学来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用在了兴十四村的试验大棚,两年的时间里,大棚里的土壤逐渐恢复了原有的松弛度,种植出来的柿子、黄瓜不仅体态饱满,咀嚼中,也有了她记忆中不掺夹杂质的纯纯的味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克山农场自2008年以来,秸秆还田率达80%以上,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率达100%,原来板结的地块已经逐渐松软。谭志娟呼吁,要通过政策杠杆切实让秸秆变废为宝,发挥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功效。
在现有农机购机补贴定额补基础上,补贴标准再提高一倍
“秸秆还田,农民能负担得起购置专业农机设备的高价吗?如果购置廉价的粗放的机械设备,秸秆还田的效果会好吗?”针对记者的发问,孙斌说,“问题就来了,秸秆直接还田不容忽视现有的瓶颈问题。目前,我省适合秸秆还田作业的机械很少,除了大型农机合作社,农民几乎没有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据省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省农村现有翻转犁不足400台,能够达到深松30厘米以上的深松机不足2000台,普通种植农户实施较难。”他建议,对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进行敞口定额补贴,做到有购有补。
在采访中,有的代表还向记者介绍,目前在我省一些地方正在推广可以通过秸秆生物质转化变成有机肥的技术,这种“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肥料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实现了秸秆制浆、造纸、制肥“一草三用”,将实现真正的工业化秸秆还田。然而,这类新技术的推广利用长路漫漫,同样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