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5日讯 “三农”问题是每年两会的热点和焦点,今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让本次会议的“三农”味格外浓。我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牵动着全国的目光。如何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潜力,走好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打开话匣,纷纷建议应保护黑土耕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
藏粮于土留下沃土给子孙
“黑龙江之所以能由亘古荒原成为全国第一大粮仓,主要在于有宝贵的黑土耕地资源。”我省全国政协委员洪袁舒告诉记者,近年来,黑土层变薄、水土流失、建设压占、环境污染、土壤板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摧残着宝贵的黑土资源,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她介绍说,2008年以来,针对黑土耕地有机质下降的问题,我省通过采取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以及保护性耕作等综合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一些地区耕地质量已经得到有效修复。“这说明,只要保护措施到位,完全可以实现黑土耕地永续利用。”
“为了保证国家长久的粮食安全,一定要给黑土地必要的‘补贴’。”洪袁舒解释说,一是有机肥补贴,施用有机肥能够培肥地力,起到用地养地的效果,应对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和应用农家肥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全成本补贴。二是秸秆还田补贴,通过秸秆还田,能够改善耕地质量,还可以大大减少秸秆野外焚烧,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国家应对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补贴。三是增加农机购置补贴额度。“我省农村农机数量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国家可以增加我省农机购置补贴额度,对农民购置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农机进行敞口定额补贴,做到有购有补。”
我省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也认为,国家在确保“粮补”政策稳定推进的前提下,应实施“地补”政策,这样更有利于“藏粮于土、储粮于地”,为子孙后代留一片沃野良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打通农业基建“最后一公里”
“我省粮食产量虽然不断突破新高,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必须要加大投入,将农田设施的基础打好,才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洪袁舒给记者看了这样一组数字:据初步统计,我省水旱灾害成灾率达75%,比全国平均值高出30个百分点;农田实灌亩平均用水量595立方米,排在全国第22位;水土流失面积16800万亩,目前仅治理6400万亩。她担忧地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赵雨森提出,国家应扶持粮食主产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帮助各地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赵雨森认为,现有的农村水利建设单靠政府财政支出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并设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资金,以财政贴息方式支持金融机构投放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向我省这样的重点农业地区倾斜。”他说,我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国家将黑龙江纳入国家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地区,加大对黑龙江省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力度,新增水库,加快病险水库治理,使黑龙江省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0%左右。
“虽然2014年国家农发办支持黑龙江省专项资金22.83亿元,但平均每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仅为15.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部分我省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为顺利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配套改革试验,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不断提升黑龙江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水平。
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化
随着产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普遍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当前农村资金匮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解决资金问题,是人们最直接的想法。然而,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却向记者阐述了他独特的见解:目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还缺乏系统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造成各级政府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依法、有序进入农业,加强事前事后监管等方面处于缺失、缺位的状态。
为此,姜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督管理办法,赋予县级以上政府监督管理的责任,并根据大城市周边设施农业、园艺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适当放宽设施农业用途标准。同时,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资产、资本、经营权与工商资本相融合的实现形式做出具体规定,确保农民和企业的长期利益不受损害。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发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指导性意见和重点扶持项目清单,引导工商资本更加契合发展需要,有针对性投入农业领域。”姜明提出,建议国家允许省级(副省级)城市,按照地区农业农村发展优先顺序,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清单制度,促进地方更好发挥本地农业资源环境优势,恢复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