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个多世纪奉献来偿还

2015-01-08 10:27:47 来源:大连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个多世纪奉献来偿还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个多世纪奉献来偿还

看报纸是张妈妈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她除了了解一些新闻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人。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个多世纪奉献来偿还

在张妈妈家中没有一个像样的摆设,她哪舍得买,只想把钱用来帮别人。  (本版资料图片由首席记者李传报提供)

昨天,在听闻96岁的“张妈妈”张贞慧老人去世的那一瞬间,记者眼中忍不住盈满了泪水。真不敢相信,那样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自己省吃俭用,却把所有钱都省下来捐款的老人,一个无论何时都满脸笑容的老人,一个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把自己捐了个干干净净的老人,就这样走了……

还记得当初跟张妈妈接触,是在9年前,2006年7月,记者在张妈妈家呆了两天,把这位可敬老人的真实生活展现给了大家。也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了张妈妈拮据的生活和她高尚的人格魅力。

“捐款大户”简朴到寒酸的家让人难以相信

记得刚进张妈妈家时,她正在吃早饭,手捧着一个破旧不堪的搪瓷碗,碗边和碗底掉了不少瓷。这搪瓷碗在记者的印象中,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都在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文物”早就应当进博物馆了。张妈妈笑了笑说:“是个老碗,我用习惯了,也不知道现在别人都用什么样的,反正我觉得这碗挺好。这大概是我结婚时买的,能用就行。”

在张妈妈的碗中,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记者好奇地问她吃的是什么。老人说,早上打了点苞米糊,放了个鸡蛋,还有前一天剩下的半个包子。这就是张妈妈的一顿早餐,包子还是邻居送来的。可能因为这一天的早饭吃的有点晚,中午张妈妈就没吃饭,午饭和晚饭合成了一顿。这顿饭只有一个菜,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一个茄子,放在锅里乱炖,再加上一小碗苞米糊。张妈妈说,她每顿饭都离不开蔬菜。而这简简单单的蔬菜,也几乎没花钱,这是她在菜市场里挑别人剩下的“扒堆菜”。

当媒体报道张妈妈10年捐款10余万元时,谁能想到她吃的竟然是简单到寒酸的饭菜,用的是几十年没有换过的饭碗?而她的饭桌同样“寒酸”——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华丽板”,下边还缺少了柜门,这是邻居搬家不要的。而她坐的椅子弹簧“蹦”出老高。

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是张妈妈在家经常穿的衣服,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记者见到张妈妈时,她就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卫生衣。这件像“古董”一样的衣服,领口、袖口都破了,背后还有几块不同颜色的布打的补丁。见记者来了,张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忙去换了一件衣服。这件黑色的上衣,似乎是她出门时才穿的衣服,可记者依然发现,衣服的两个兜全部都是后补上的。

在张妈妈家的客厅里,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的抽屉柜子,旁边的地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柳条包。张妈妈的床头,挂着两个上世纪流行的军用书包,书包上打满了补丁,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是书包。两个包都鼓鼓的,记者打开一看,里边装的是袜子,这些袜子全部都是打过无数补丁的,有的甚至是补丁摞补丁。可就是这样的袜子,张妈妈也不舍得扔。

曾经有歌谣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哪里有人还会如张妈妈一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这绝不是单纯的朴素和落伍,而是一位善良老人对物质生活最彻底的超越和解脱。

她每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生活挺累,但却快乐”

当问及她自己也是三无老人,也需要别人照顾时,张妈妈说过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犹新“我自己有什么好想的?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这些我都想不过来呢。”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张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大部分都做不到心中没有自己全是别人。她不仅生前捐工资、退休金,就连死后也把自己“捐个干净”。这样的老人,除了由衷的钦佩,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看报纸是张妈妈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可她看报纸和别人不同,除了了解一些新闻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人。张妈妈说:“要是看到了哪里有灾难,我就赶紧去捐款;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就去希望工程;有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我就去慈善总会……”

从2003年已是84岁的张妈妈加入了义工组织,她以后的生活就跟慈善总会分不开了。她发现慈善总会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去做。于是,一年365天,她几乎天天在慈善总会,最常做的事就是清点捐款。记者在张妈妈家里时,正好有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要张妈妈找一个荣誉证书。张妈妈在她的铁床下翻出一个落满灰尘的纸箱,里面全是荣誉证书,但找来找去还是没找到。她继续在床下“搜索”:一个皮包、一个塑料袋、一个纸袋、一个大箱子纷纷被挪了出来,里边全都装满了荣誉证书和捐款收据。

除了生活必需的费用外,她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额外消费,钱全部都捐了出去。记者提出想看看她现在家里还有多少钱,张妈妈始终没有拿出来。只是不停地说:“我不缺钱,生活这不是挺好的吗。”

记者心里算了一笔账,张妈妈当年年收入1.2万元多点,每年捐款1万多元,也就是说,她每年的生活费只有2000多元,每月生活费不足200元。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大连连低保都够不上。接连两天的采访都是“老天帮忙”,因为天气不好,张妈妈才没出门。而记者第三次去张妈妈家时,她一大早就去慈善总会了。用她的话说:“这样的生活挺累,但却快乐。”

一次接受救助,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奉献来偿还

张妈妈刚开始为什么要捐款?很多人都想知道,其实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1946年的一次受助让她用感恩之心奉献了半个多世纪。她的半个世纪,是回报社会的半个世纪,这种坚持已经不能再用难不难来形容了。

张妈妈是个孤儿,1946年读大学期间身患肺结核病没钱医治。就在张妈妈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突然一笔治疗费用“从天而降”,奇迹般地解决了张妈妈治疗的全部费用。由于当时的战乱等原因,张妈妈没有机会弄清楚救命钱的由来,直到毕业后她来到大连才知道,原来是同学们申请的慈善基金救了她。

自从得知了慈善基金救了自己一命后,张妈妈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无私奉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用工资的一半支援抗美援朝前线;1966年邢台地震、1981年瓦房店特大洪水……每一次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张妈妈总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她说:“年轻时我身患肺结核病,是慈善机构救了我,1950年我只身来到大连,身无分文,就只有一个装行李的大箱子,党给了我工作,连棉衣都是国家发的,我应该多为社会做点贡献。”

张妈妈说:“有人说我‘傻’,有人赞扬我‘高尚’,在我看来,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该做的事。”张妈妈过着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落伍”生活,但她却将全部的爱心都用在了回报社会上面。“我老了,出不了多大力,能奉献的只有一份爱心。”

在那之后,记者没有再近距离采访过张妈妈,可是一直在报纸上关注着她的消息。知道社区派人照顾她的生活,知道她获得了“中国好人”称号,知道她仍然活跃在慈善舞台上……这些消息让记者和许多关心着张妈妈生活的人都感到欣慰。然而,昨天的噩耗传来,她终究是离开了我们,她慈祥的笑脸似乎还在眼前,曾经那次近距离接触的经历,成为张妈妈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那将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回忆。

编辑:杨舒文 标签: 妈妈 1950年 补丁 落伍 半个多世纪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四川男子被拐26年后回乡与亲人团聚

亚冠:广州恒大胜鹿岛鹿角

“爆米花老人”义养房东脑瘫遗子15年

四川卧龙发现生病野生大熊猫 目前已被隔离救治

精彩热图

长沙一57层高楼12天建成 可抗9级地震

重庆:到2017年建成千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济南高校食堂变自习室 边学边吃

京辽球迷现场发生冲突 安保介入平息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