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看不到出路就得找新的出路”
小雨于2013年在北京一所名校研究生毕业之后,听从父母的意见,回到了山东老家。这两年当中,每次遇到别人问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她都觉得尴尬。“因为,接下来大家都会问,从那么好的学校毕业,怎么来了现在这个单位。”
别人无心的一句评价,久而久之,成了让小雨难受的心头刺。因为在小雨看来,事实就是如此,在一个排资论辈的单位里,讲究的是先来后到,年纪大的同事牢牢地把握着单位的优势业务。任凭小雨是个名校硕士,也只能拣点边角业务,收入水平也是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一点儿也看不到自己的职业上升空间。”
小雨现在很后悔,毕业时没有拿准主意,选对自己职业的起点。她在年前也偷偷投过几份简历,但是现在的年纪让她很是尴尬,“有几家不错的公司对我的能力和表现很满意,一听到我还没结婚没有小孩儿,公司的态度就开始暧昧了。”
尽管前景不甚明朗,小雨还是决定抓紧时间换工作,“越拖越没有希望,看不到出路就得找新的出路。”
数据
只有三成毕业生毕业三年不换雇主
去年,我国连续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三成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未换雇主,而对雇主越忠诚,收入越高。
从具体数据分析来看,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与2012届(24%)持平, 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与2012届(42%)基本持平。
从离职原因上来看,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的人群基本是主动离职,该人群数量占离职人员的98%。在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据51%;“薪资福利偏低”占49%。蓝皮书指出,离职率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主动离职率偏高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职场发展。个人离职原因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认识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的职场成熟度和适应性应该引起培养方的重视。
此外,统计发现,职场稳定性与专业相关。专业性越强,职场稳定性越好。在2013届本科学科门类中,医学和工学半年内离职率最低,均为18%;文学半年内离职率最高,为30%。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医药卫生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低,为21%;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半年内离职率最高,为53%。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以毕业时间三年为维度,2010届毕业生中,只有三成在毕业三年内没有更换过雇主。其中,艺术类毕业生三年内更换雇主最多——2010届本科的艺术类毕业生,工作三年内平均雇主数为2.4个。地矿类毕业生平均雇主数最少,为1.4个。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最多,为2.9个;民航运输类、电力技术类毕业生平均雇主数均为1.8个,为最少。
蓝皮书指出,“跳槽”问题是大学生职场忠诚度的体现,连续三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从个人看是“职场试错法”,从企业看是职场忠诚度不高。
而职场的忠诚度与收入直接挂钩。调查显示,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在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6442元;为2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6113元;为3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5871元;为4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5697元;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月收入最低,仅为5365元。毕业三年内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5096元;为2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4554元;为3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4453元;为4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为4603元;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月收入为4573元。
专家观点
跳槽是个人的价值发现
有着20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彭春燕表示,通常来说,两到三年是职场人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一个熟悉周期,在积累了两三年的专业技能之后,一般员工此时有了跳槽的资本,同时对于自己的下一段职业发展有了新的需求,所以入职两到三年是员工跳槽的高发期。不过,员工跳槽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本人的职业发展需求是否吻合。
彭春燕认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有的人从读大学时就已经确定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追求,跳槽频率便低;而有的人可能到了毕业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便出现了频频跳槽的情况。而无论是哪种情况,跳槽都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发现,并不存在道德观上的对错判断。而且,从企业自身来看,维持合理的流动性,对于其长远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