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鸿:中关村是国家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业环境这方面,我觉得是很小的优化生态。从2009年开始,工商局首先提出来43条支持中关村发展,相关部门作了很多支持和调研。
国家出台的政策,在中关村也得到了反馈。例如,去年我们有6000家科技型企业创业,今年接近10000家。这些企业呈现三个特征:一是连续创业,像拉卡拉的孙超然,连续四五次创业,他们的连续创业数量在去年的总企业数里占到37%。
另一个特征是出现创业系,例如金山系、百度系。我们将之总结为:高端的、效率更高的创业,成活率更高的创业。比如,华为是深圳的公司,它的研发中心是在北京。据他们自己说每年的人员流动率是12%,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高于这个数。流动率对于区域来讲是好事,这些华为出来的人不满足于“做螺丝钉”,实际上都在创业了。
第三个特征是出现了“90后”的创业热潮。像清华有SLAP(清华机构知识库),很多专业在这里进行碰撞。现在这一块,光注册公司就已经有50多家。像法国银行等国外一些机构也去这些地方。更多高端的要素在这里发展,在这里碰撞,使得创新、创业更容易。
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应该说还是非常好的。
面临哪些现实的困难呢?中关村突出抓一些前沿技术和新的创新模式,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行业监管制度不匹配。
这些新技术对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比如基因检测,现在中关村有大量的基因检测技术,按照原有的制度就会有问题,所以也在与卫计委商量这个事,希望能够得到对于第三方检测的支持;还有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需要审核,但在相关科技单位,新研制出来的产品没有参照样本。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有快速的政策跟进,以免创新在前,却无法落实在创业上。
另外提三件具体的事情:一是将来先照后证能不能四证合一;二是在失业者保障方面,能不能为创业的人提供经费支持;第三,是不是可以考虑家里就能注册办公区。这对很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来说很有意义,对大学生创业也有益处。
金建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两个背景值得注意: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从外贸出口加速转向内需消费拉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开放式向内需消费转变。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上零售额人口数是1亿,交易额过1000亿元,占整个中国消费品的比例过1%;最近这个比例大约是10%。估计未来十年,网上零售交易额的市场规模会变成10万亿元。如果没有大众创业参与进去,或者是创新方式参与进去,不可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
第二个背景是国家开始下决心在信息化领域走自己的创新道路。今天已经很明确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信息大量创新应该成为最主要的领域。
阿里巴巴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商业生态领域提供交易、支付、结算、物流、技术、信用、网规的服务资源。这个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大量小微企业迅速创业。淘宝的卖家有800万个。
今年有一个研究报告分析称,八成网络创业者有自主经营,两成多直接带动就业,平均每个网店员工数2.5个人。淘宝上就业大概是670万。
我们预估,未来十年,如果网络交易额到10万亿元,全国还需要1000万的客服、1000万的快递人员,1000家IT公司。这样的规模才能支持消费者达到10万亿元的消费规模。
第二个工作是技术平台,阿里云为小企业提供创新的技术服务资源,降低了高技术创新门槛。在阿里云这个技术平台上,每个月IT的费用很少,它不用租机房、带宽和服务器,只要雇用服务就行。现在年轻人创业,创造很多奇迹,只有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在信息化平台上、大数据平台上,才会实现。
这些创业规律说明互联网时代出现四大新特征,即身兼多职、家庭化、网状协同、任务协同。
对有关政策,我有三点建议:第一,国家的创业、就业政策可以转向对高技术、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群体,优先支持互联网经济下的创业团体。
第二,对国内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关村等重点区域从政策制度、税收、审批等多层面予以支持,推广新的经验。
第三,要建立一个政策生态体系,加强互联网资本、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等建设。与此同时,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包括座谈会等方式来表彰和鼓励创新、创业。
此外,大众创业一定会带来很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叶公好龙——口头上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制定出来的一些政策却是阻碍创新。
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用创新的思维,不能用传统思维、传统方式。
小微企业的创业,尤其需要呵护。对小微企业创业的成功率,不要有过高期望值。阿里巴巴走到今天,不知经过了多少个让我们瞬间“死亡”的时刻才走出来的。要有宽松环境和良好的心态,尤其政府层面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现在虽然呼吁政府给政策,但实际上,在小微企业看来,政府把“手”略往回收,回报一定是大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