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实践考验中,北京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综治工作新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从临时应急措施向常态科学模式的转变,综治工作也因此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让更多群众成为综治工作“主角”
“当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了!”石景山区计生委副书记赵玉兰说。她和她丈夫都是所住八角街道杨庄中区的社区志愿者,每周一起到社区值班两次。
据北京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首都综治委主任王安顺介绍,适应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乐于参与社会生活、追求自身价值体现的心理需求,北京市及时引入志愿服务理念,对传统群防群治工作方式进行了改造。
目前,北京市成立了市、区县、街道三级治安志愿者协会,在社区设立治安志愿者工作站,建立志愿者招募、注册、日常管理等系列制度,推行志愿者星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组织完备、运作规范、动员能力强的志愿者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积极探索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办法激励群众,全市设立了最高数额为50万元的安全稳定情况信息奖励举报制度,建立志愿者工作补助的长效机制,全市10万名安全稳定信息员按每人每月300至500元的标准进行工作补助。奥运安保、国庆安保期间,还引导社会知名企业为群防群治工作提供赞助支持。
同时,北京市充分发挥党员、公务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组织全市30万党员和机关公务员参与居住、工作地区义务治安巡逻防范工作,并把工作情况纳入对党员、公务员的年度工作考评。
据介绍,通过一系列工作创新,北京市群防群治队伍迅速壮大,由以往不到50万人迅速达到奥运会之前的140余万人,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让流动人口不再只是被管理者
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三大聚集区之一。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有1755万,其中外来人口达509.2万。
记者了解到,北京坚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从过去单纯治安控制的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的现代理念上来,积极探索建立主动引导、主动提供服务、主动维护权益的各种工作机制和模式。
在管理体制上,北京在市、区县、街乡三级分别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与同级综治部门合署办公,实现了综治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相结合、人口管理与出租房屋管理相结合。
至今,北京市在4000余个社区、村建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站,组建了近2万人的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员队伍,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新体系。
在管理上,北京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社区、联通党委政府各部门,集信息采集、情况统计查询、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还统筹协调涉及流动人口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策的关联与协调,努力为流动人口在北京生活和就业创造良好、稳定的环境。
让综治工作体制“横到边竖到底”
北京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首都综治办主任李万钧介绍说,近年来北京综治工作已由单纯治安防范为主向全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转变,由依靠综治部门为主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
2009年北京市先后调整和建立了教育、卫生、司法、交通、建设、国资、农村、文化执法、铁路护路、科技创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11个综治工作专项协调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重点行业系统内部的综治工作及其突出问题的解决力度,实现了综治专项工作的常态化,形成了大综治新格局。
同时,北京高标准组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由街道乡镇主要领导担任中心主任,把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平安建设和城市秩序管理工作纳入中心进行统筹,把治安志愿者队伍、保安队伍、管理员队伍全部纳入综治维稳中心统一指挥,形成一个领导负责、一个窗口接待、一套机制运行的工作格局。
此外,北京还在全市组建了21个平安建设工作督查组,全面负责对平安建设、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的检查督查,督查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市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区县给予奖励。
今年以来,北京市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初显。50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1.3%,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8.2%;50处案件高发地区立案下降29%,50个重点村举报秩序类突出问题下降66%。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体制,对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顺说,实践证明,综治体制是真正横到边竖到底的工作体系,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统筹安全稳定和社会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平台。
来源:新华网(记者 周英峰 牛爱民)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