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专题>新政之下中国楼市走向>分析评论
人民日报发评论呼吁坚持调控楼市
2010-09-10 09:22: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调控表面上看是政府在用“有形的手”调控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让更多人能通过市场这种效率更高的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是为民生谋福利

经过持续4个多月的“量跌价滞”,随着“金九银十”各地楼市供应量增加,一些新的楼盘纷纷以低价入市,刺激成交量环比有所上升。一些价格调整幅度较大的楼盘,甚至又出现了热销的场面。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加以及各地楼市库存量进一步上升,房地产市场调控逐步进入新的阶段,将表现为价格下降、成交量则逐渐触底回升。

据部分开发商和中介的反馈,最近的成交量回升主要是自住型需求带动的,成交较多的也主要是一些价格较前期降幅明显的项目。这种回暖是一件好事,证明在泡沫逐渐退去、价格合理回落的情况下,人们愿意通过市场买房解决自己的住房需求,房地产市场重新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房地产调控的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通过增加供应、抑制投机、去除泡沫,使房价逐渐回到合理水平,让更多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市场上买得起房,改善家庭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调控表面上看是政府在用“有形的手”调控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让更多人能通过市场这种效率更高的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是为民生谋福利。

住房市场化改革10余年来,房地产市场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住进新房,住房条件获得很大改善,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近几年部分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逐渐使市场 “变了味儿”。一边是需要房子住的普通人越来越买不起房,另一边是炒房人一次买好几套,大量房屋空置。房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的功能变弱,却成了不少人牟取暴利的地方。“无房者”和“有房者”的财富差距越拉越大,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房地产的泡沫化,也对金融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这些都是与住房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近几年是我国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的阶段,人们的住房需求不断上升,土地等资源的稀缺性愈发明显,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还十分有限。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既然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要大力发展商品房市场,现阶段就要更多的发挥商品房的“住房”属性,即房子是用来住的,要让更多普通人买得起、住得上。同时要弱化其“商品”属性、尤其是投资品属性,不能让住房成为炒作、赚取暴利的工具,那样的话,盖多少房子都是不够的。

从这个角度看,以“国十条”为代表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措施,不仅调控房价,还要求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盘活二手房市场、规范租房市场等,试图让住房的使用功能体现得更充分,让房地产市场回归本来面貌。更多人能买得起房,不仅能解决住房问题,还能拥有一笔稳定的资产,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也才能让多数人共享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果。因此,本轮房地产调控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应当坚持不动摇。

应当看到,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调控楼市和经济增长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如果成交量继续低迷,对投资增长和上下游产业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但如果能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方向,并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种短期影响是有限的。相比调控对改善民生的巨大积极作用,即便经济增长的速度受一点影响,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从长远看,在进行短期调控的同时,如果能抓紧制定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开始反思住房制度改革的得失,着手进行更深入的制度改革,短暂的阵痛换来的将是老百姓的安居、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 详细
点击排行
  杜黎明: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
张元富: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