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南地区>重庆>重庆新闻
黄奇帆用重组改造世界的践行者
2010-12-14 08:55:34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重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重组是关键词。“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市长黄奇帆以这样一个观点总结重庆发展路径。近日,《中国证券报》刊登走访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长篇通讯,详细阐释资本市场重组理论的重庆实践,全面展现重庆经济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场面。

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资本市场的20年发展史上,上市公司重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20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多达近千起,可以说,每一年、每一个省区市,都有重组在酝酿、启动、推进。

20年风云变幻,20年大浪淘沙。成功的重组固然不胜枚举,不成功的重组也让人应接不暇。审视和考量我国资本市场的重组问题,有一个人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发人们的思考———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重庆,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令人惊叹的成功重组;无论是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还是将垃圾公司点石成金,他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策略;无论是在重组理论还是在重组实践上,他都以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在为我们提供无数鲜活的成功重组案例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一以贯之并日趋成熟、日臻完善的重组理论。

他认为,“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他就是重庆市长黄奇帆。

大处着眼

重庆模式蜚声中外

黄奇帆对重组的认识源自资本市场,但他对重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远远超出了资本市场的范畴。

他从资本市场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重庆方法论———改革和创新的五大路径”,对重庆10年来奇迹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不论是在8年的副市长任上,还是在今年年初正式当选重庆市市长之后,黄奇帆始终把重组作为他开展金融、国资、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主要抓手,直接推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两翼齐飞。

初到重庆,黄奇帆面对的是直辖不久、工业经济十分落后的局面。同样是直辖市,2002年上海的工业投资是1300亿元,重庆的工业投资却只有区区160亿元。

经过6年的奋起直追,到2009年重庆的工业投资已达1600亿元,2010年的工业投资计划是2000亿元,目前已基本实现。在今年1月13日的重庆国资工作会上,黄奇帆总结说,回顾6年来重庆国有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重组是个关键词。

说到重组这个关键词,黄奇帆如数家珍。“我们进行了‘八大投’的重组,进行了五个金融企业的重组,进行了十几个垃圾股票的重组,也进行了几十个集团合并整合的重组。”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的一系列重组,使重庆成为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重组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功,则使“重庆模式”这个“热词”广为流传。

黄奇帆提出,在五种情况下,需要启动重组的思维:想超常规发展,要有重组思维;想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要有重组思维;要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有重组思维;遇上灾难,常规的办法不大有用,这个时候也需要重组思维;遇上了一个新时代、新阶段,要与时俱进,要有重组创新的思维。而重组的手段,最核心的有两条,一是改变边界条件,二是调整资源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和创新也可以被视为重组。

大思路一旦打开,余下的问题往往迎刃而解。2003年以后,重庆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企业税收、增加电力装机、扩大项目储备、新批开发区等五个方面改善工业经济的边界条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工业投资6年增长了10倍。

在调整资源配置方面,黄奇帆打出了一张“王牌”———通过成立渝富公司并开展一系列资产、债务重组,一举化解了近300亿元银行坏账,盘活了重庆几十家国有集团,并使这些集团的资产从2003年的17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00多亿元,7年增长了5倍。

这些不良资产被处置后,市级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化医、轻纺和机电三大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率下降20多个点,企业资本结构改善,融资能力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全市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从2003年底的18%降到1%以内,重庆成为全国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

在黄奇帆看来,重庆解决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靠的是重组。“两江四岸”的特殊城市建设格局,使得重庆市的路桥建设任务特别重。2002年以前,政府引进投资者建路桥。路桥建好后,投资者设卡收费。由于收费站点太多,市民反映强烈。

在重组的思路下,重庆市制订了新的方案,由市政府的建设性投资集团出资把主城的7桥1隧13条路全部从投资商手中回购,并取消收费站点,车辆通行实施每年缴纳过桥年费。先用路桥收费偿还回购资金的利息,再用不断增加的车辆保有量来平衡项目本金,最终按约定期限偿清了贷款。

依靠制度创新,重庆解决了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居民交通成本明显下降,城市空间大幅拓展。

大时代需要大视野。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黄奇帆眼里,却是通过重组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黄奇帆敏锐地注意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产业虽多,但是笔记本电脑市场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年均增长30%。据预测,2012年,世界笔记本市场将会达到3亿台以上,相对于2008年的市场将增加1.5亿台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重庆市政府顺应潮流,迅速行动,去年以来先后将笔记本电脑全球最大的两个品牌———惠普和宏碁引进重庆,形成“2+6+200”的产业集群格局———2个品牌商,6个代工商,200家以上的零部件厂商,形成1亿台笔记本电脑加零部件的1万亿元产值。

考虑到重庆2008年的工业销售值约为8000亿元,笔记本基地项目意味着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并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如此,笔记本基地项目对打造重庆成为西部开放高地、带动航空物流等产业发展、调整重庆劳动力结构、缩小东西部之间信息产业差距,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对于这一切,黄奇帆认为,“归根到底是重组的效果。既有边界条件的调整,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谋定后动

重庆金融五花齐放

大道至简。

钟情资本市场20年,黄奇帆形成了一套视角独特、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重组理论。

他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重组的五大要点:一是选时机,二是选合作对象,三是坚持多赢,四是依法、公平,五是量力而行。

黄奇帆又形象地提出“平行四边形”原则,以强调要维护好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不能让战略投资者吃大亏。如果战略投资者不进入重组,其他各方利益都将是空谈。二是不能让债权人吃大亏———债权人不同意,重组推进不了,但也不能让债权人全身而退,把一大堆坏账都摊到股民头上。三是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承担经营亏损的主要责任。四是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股东也会承担相应的损失,并通过市值溢价来冲抵。

重庆5家金融机构的华丽转身,是黄奇帆实践他重组理论的经典案例。

2005年初,重庆唯一一家法人证券机构———西南证券走到了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由于西南证券与重庆市其他金融机构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南证券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可能会引发一场重庆的“金融危机”。

谋定而后动。经过审慎的思考,黄奇帆提出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拯救方案。

首先是资产和债务重组———变卖一些资产补充现金流,以解决流动性;清理历史欠账,让投资方放心、安心。其次是股权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建银,从根本上改善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第三是推进上市———通过上市让战略投资者顺利退出,同时让西南证券在新机制中发展壮大。

在黄奇帆的直接推动下,西南证券仅用1年零9个月就顺利完成了重组。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央汇金公司在重庆召开了券商综合治理的有关会议,会上对西南证券的重组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6年11月28日揭牌成立的新西南证券,经过两年多的规范运作,于2009年2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实现了整体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黄奇帆在拯救西南证券时所运用的一套重组方案———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入流动性,整体上市、战略投资者全身而退———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拯救其大型金融机构的做法不谋而合,却比后者整整超前了3年。

其实早在拯救西南证券之前,黄奇帆就通过重庆市商业银行向世人展示了他“龙虾三吃”的重组特技。

重庆市商业银行,前身是重庆城市合作银行。由于“先天不足”再加“后天失调”,到2003年春,这家西南地区最早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不良资产率高达80%,每股净资产为-7.4元。

2003年2月8日,黄奇帆到重商行调研,提出要通过增资扩股、债务重组、引资上市,把重商行这条濒死之鱼变成活蹦乱跳的“龙虾”。

通过三轮增资扩股和三轮资产重组,到2006年6月,重商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增加到了20多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从32%下降到了3%以下,资本充足率从-8.25%提高到了9.71%,拨备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并顺利引进香港大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股票上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重庆国际信托公司、三峡银行和重庆农商行的重组,是黄奇帆操刀重庆金融机构重组的另外三个亮点。

重庆国际信托公司通过两次股权重组和一系列债权债务重组,资本金从原来的3亿元增加到16亿元,原有的14亿多元债权得到了清偿,公司主业从原来的基本为零到300亿的信托业务,利润率达到了20%以上。

三峡银行的前身万州商业银行是一个只对小区域范围内服务的小银行,原有的资本金只有1亿多元,贷款余额仅22亿元,但不良资产高达12亿元,被监管层多次“黄牌”警示,面临退出市场、破产关闭的命运。

通过重组,新生的三峡银行资本金扩大了近20倍,账面不良资产率从百分之三十几下降到3%,服务面则从原来一个万州区的几千平方公里扩大到全重庆市8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发展。

通过重组,资本金仅有2亿多,贷款规模300多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150亿元的重庆农信社,几年时间转变成为资本金80亿元、资产规模1500亿元、存贷款余额1000多亿元,在当地名列前茅的重庆农商行,并在内地农村商业银行和区域银行中拔得头筹,率先赴港上市。

重组给力

重庆板块风起云涌

“上市公司从来到资本市场的那天起,就是一个伴随着重组的过程。”黄奇帆这样表述他对资本市场重组的基本认识:IPO股票上市是重组的过程;上市以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实行强强联合,是重组的过程;变成垃圾股以后,退出股市,也是重组的过程。

黄奇帆用他在重庆的一系列成功实践,有力地证实了他这个观点的现实有效性。

———通过重组,西南证券实现了从濒临倒闭到优质券商的跨越式发展,并顺利整体上市;

———通过重组,重庆公司IPO出现井喷,2009到2010年期间先后有重庆水务、力帆股份、涪陵榨菜等近10家国有、民营企业股票上市,融资额超过300亿元;

———通过重组,重庆一批资产质量较好的公司实现强强联合,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一批ST公司起死回生,迅速恢复造血功能。

重庆啤酒、重庆百货、渝三峡、渝开发……重组使重庆上市公司成为市场资金关注的焦点,重庆板块被称为“牛股集中营”。

黄奇帆先后为重啤集团引进英国纽卡斯尔和丹麦嘉士伯集团,两次股权出让换来40多亿元现金,为重啤集团及其控股股东重庆轻纺集团的做大做强、战略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曾是渝股龙头的渝开发,2002年被ST,公司生产经营几乎停滞。重庆市政府充分运用渝开发母公司的信用和资源优势,以债务重组为核心,通过以股换债、债转股、剥离不实债务等方式重组其2.5亿元左右的债务,盘活其债权。多次重组后,渝开发2003年3月摘掉了ST的帽子。还有ST合成及其母公司西南合成制药,黄奇帆力推其运用债务、股权、业务三位一体的重组方式,与北大方正集团实施股权重组和业务重组,使得合成总厂摆脱困境,扭亏为盈。

“ST股既害股市也害股民,但如果让它退市、破产又会形成震荡。最近这几年,重庆有11只ST股被重组,变成货真价实的好股票。”这些企业的重组,黄奇帆都倾注了心血。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编辑:冯媛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稳物价 保民生
稳物价 保民生>> 详细

各地新闻
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现场经验交流会13日在昆明召开。>> 详细
点击排行
  香港特首曾荫权新浪开微博展示亲民(图)
公安部建议卖淫女改名 媒体称捍卫权利更重要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