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河立交金穗小区里,保安为了预防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暴雨提前做足准备,用上百袋沙土袋子填在小区车库入口。《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摄
7日的暴雨使广州多处街道被水淹没。 记者王燕摄
昨日的暴雨气象部门准确预报。 记者庄小龙实习生胡国球、陈卓达摄
对于5月7日的暴雨预报,广东省气象台昨天再次回应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暴雨预报量级和预报提前量有关。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比喻说,预报天气就和医生诊病过程是相似的,同样一种病有些容易判断,有些成因非常复杂,既有临床的,还有医理的。同样是大暴雨,昨天起全省范围的这场暴雨到大暴雨,气象局就可以提前2天发布预报,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各方有充足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从天气预报技术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形成暴雨到大暴雨的各种指标非常明显,而且造成这次暴雨的原因非常符合广东前汛期典型特征,即冷暖空气的交汇。他解释说,这是广州刚好处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中,切变线和冷空气从北方而来,靠现有卫星、雷达和其他探测手段,根据天气理论,暴雨天气形势清晰。
反观5月7日那次特大暴雨,林良勋认为,其气象学上的各种指标非常不明显,可以有把握地预报出降水,但提前较长时间预报出这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科学技术上确有较大难度,技术先进的气象台也只能提前做出从十几分钟到一两小时的预警。最大的难点就是理论上还搞不清楚,是什么力量能在很短时间内,把那么多的水汽聚到高空,再在很短时间下到平均高至约200毫米的降水,它的形成机制、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还需要天气学原理有较大的突破,也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也还必须增加探测手段、加大探测密度等,以及还有气象学和灾害防御理论实践融合等问题。
新城区成水浸街重灾区
城市“硬质化”是“元凶”
本报讯 (记者王鹤、何道岚、李栋通讯员蔡益华)“5·7”大暴雨袭城后,广州市出现了大面积的水浸街景象。有细心市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联想困扰多时的岗顶水患,以及不久前的杨箕水浸,再对照此次的多处水浸街,水灾多发生在楼高路宽的广州新城区,反而是路窄设施旧的老城区少遭水淹。昨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对此解释,城市“硬质化”是“元凶”,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新区水浸主因公园少
“回顾广州的建设历史,实在规划得很有水平。”袁奇峰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传统,始终将城市与公园作为有机的结合,“你看老城区里的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越秀山公园、东山湖公园等等,无一不是均衡的分布在市民居住地之间。”
袁奇峰表示,公园除了休憩娱乐等用途,在南方的多雨气候环境下,还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他说,公园意味着林地以及水面,都能形成自然的渗透和汇水,让大雨来临时的径流量增加。城市中,绿地量和水面率都是重要的排水保证。
“城市开发中的逐利心理,让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袁奇峰认为,如今的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开发面积的压力大,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以珠江新城为例,除了中轴线绿化带和中央公园等少量天然去水地质,全是建筑物。满眼都是钢筋混凝土,满街的水泥路面,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物质,学术上称作城市“硬质化”,后果是降水将全部进入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扩大水面增强排涝功能
袁奇峰表示,公园如今被视作城市化过程中的奢侈品,实际上却是城市防汛的必需品。他建议,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涝功能,“一方面能美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能应对越加频繁的暴雨侵袭,减低汛情带来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中大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
气象局这次报得很不错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通讯员杨绮薇)对于“5·7”广州大暴雨,有市民都认为,气象部门没有及早预报预警暴雨降临,是导致积水难排、汽车被淹等问题的原因。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温之平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气象部门对此次暴雨的预报已非常不错,“下一次都不一定有这么准”。
观测点密度不足
温之平说,由于观测点稀疏,提供的监测数据不足,令中国目前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准确率仅为15%~18%,落后于美国23%的水平。另外,目前气象部门对于晴雨预报等的准确率已达到85%,可是一年四季在春夏预报准确率是要低一些的。“广东基本观测站的分布最多能做到每个县一个,只能提供实测雨量等简单数据,这就好比用一个稀疏的渔网来捞小鱼,网太大,小鱼总是跑掉了。”
温之平还提到,眼下中国使用的数值预报模式来自美国,其模式对我国未必适用,因此中国气象局已经设立了专门的专家小组,研发我国自己的数值模式,“说中国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十年并不奇怪,十年以后还未必追得上。”
异常天气几十年未见
具体到广州5月7日的暴雨,温之平表示自己在看过天气图以后,认为气象部门能够预报到当时的水平,并且提前2~3小时发出预警信号,已经非常不错。“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有时报了下雨,中大这边下了,而河北那边没下,尽管事实上广州是下了雨,但河北的市民还是会认为天气预报报得不准。”
他还认为,预报员在面对这样的大气环流时,不敢作出暴雨预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几十年都从没出现过的异常天气。”他也提到,广东气象部门在当时的天气形势下,也会对预报大暴雨的发生有所顾忌,毕竟一旦发出预报,从三防到各相关部门全都要动起来,成本巨大。
专家称地下排水管设计有标准限制
局部路面受浸在所难免
本报讯 (记者赖伟行通讯员卢绍琨、朱楠洁)今年以来,广州市发生的两次特大暴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昨日,市三防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专家就如何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接受了记者的访谈,并给市民出招。
记者:为何感觉城区遭遇稀遇暴雨多于其他地区?
三防专家:与气象降雨成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流域出现成灾的降雨机会较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排水设施仅可以防御1~2年一遇标准的暴雨,加上人口密集,财产高度集中,交通中心,受灾损失大,影响范围广,次生灾害多等,所以感觉城区遭遇稀遇暴雨多于其他地区。
记者:洪涝灾害可避免吗?
三防专家:洪涝灾害是不可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超强暴雨期间路面受浸在所难免。因为考虑到城市地面空间非常昂贵,同时也考虑到地下管道建设投资巨大,因此城市雨水排水通过地下管道和道路溢流排放,由于地下排水管设计有一定标准限制,因此超过5年一遇防御标准的暴雨径流是通过路面来溢流的,局部路面受浸在所难免。
记者:面对暴雨来临,市民应注意做好哪些防御和避险?
三防专家:居家人员要及时收盖露天晾晒物品,关好门窗,注意阳台积水排除。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注意收听交通信息,服从交警指挥。户外作业人员在雷电和降雨时,应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户外活动要特别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围墙倒塌,树木倒伏,高空坠物,工棚倒塌的威胁。及时切断户外和低洼地段的电源,同时,密切注意地下空间,车辆和储存物品的安全。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