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随文化
随州古为汉东大国,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地北接中原,南临江汉,自古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具有地理特点。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文人荟萃。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慕名游随,称赞随州。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景抒怀。勤劳智慧的随州人民,历来具有热爱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行陇浍间敚瑩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的优良传统,行陇浍间敚瑩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清程大中:《随郢行记》,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清程大中: 《随郢行记》,展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逐步形成。
一、兼蓄并容、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文艺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蹟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民间文艺形式在随州城乡颇受欢迎。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随州还有众多的历史掌故与传说故事,其中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掌故随州地方传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成语典故而流传千古。
二、炎帝神农文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弘扬民族文化,以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修复炎帝神农故里、开展炎帝神农文化的学术研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随州境内连年举行,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修复炎帝神农故里为顺应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意愿,1988年8月18日,厉山修复工作,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下拉开了序幕。开工后三天内,当地老百姓捐款就达4.2万多元。目前炎帝神农故里的修复共投资800多万元,其中有各级政府的拨款,也有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捐助。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12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涉重洋,万里寻根到厉山,把一幅用重金从美国华岗博物馆购出的炎帝神农画像送回炎帝神农出生地。他说,此举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台湾省台北市常务理事姜竹先生,已年届73岁,专程到厉山送来了《炎帝神农世系姓氏次序图》。香港副理事长高明先生来到厉山后,面对神农雕像三叩九拜,老泪纵横。
厉山炎帝神农故里的修复工作十分注重遗址的历史依据。已修复的景观有神农洞天、神农纪念馆、神农碑、厉水桥、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正在兴建的有百草园、五谷畈、日中街等,以再现当年神农实践活动为内容的神农古文化游览区已初步形成。可以瞻仰炎帝神农塑像,参观实物与图文相结合的炎帝神农的实践活动展览,领略原始农耕文化发展的景象,体味劳动创造社会的历史进程。现在厉山炎帝神农故里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约有20余万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
(二)积极开展炎帝神农文化学术研讨研讨炎帝神农文化,探索炎帝神农对中华文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11月、1992年5月和1994年6月,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随州市先后在随举办了?炎帝神农文化与炎帝神农故里敗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研讨会。三次研讨共有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就炎黄文化与随州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其中达成的共识有:炎帝神农是人不是神;炎帝神农是古代长江文明的标识,是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其出生地当在今湖北随州厉山;炎帝神农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使人类由游猎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炎帝神农文化的要旨是开拓进取,生生不息,富于发明创造;炎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源头,炎黄文化孕育了随州;要按炎黄文化脉络发展随文化的特色等。这些观点得到了史学界和舆论界的肯定和重视,有关文章后被编为《炎帝与炎帝文化》、《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出版。
(三)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和首届炎帝神农节。农历4月26日,相传是炎帝神农诞辰。1991年后每年的炎帝神农诞辰,随州都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韩国、菲律宾、祖国大陆与港台朝祖的炎黄子孙都在千人左右,本市群众不下10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肖克和副会长黑伯里曾专程赴会,全国人大副委员会长程思远题词。为了进一步扩大炎帝神农文化的影响,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襄樊市政府和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炎帝神农节,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了节名。这是一次大型的商旅盛会,分朝祖、文化、经贸、旅游4类35项活动。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朝祖团达21个,300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等也专程赴会。开幕式上,大型文艺表演《神农风》气势恢宏,它以农耕文化为源、炎帝神农文化发展为线,以汉江、水等荆楚风情为底蕴,艺术地昭示了炎帝神农精神和浓郁的随风、随俗、随歌、随情,再现了随文化浓郁、古朴的独特风韵。节中,展现随州地方经济发展的汽车、出口商品、工业品、农副土特产、科技成果展销经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000多名客商,商品交易额达1.5亿元,洽谈项目24个,引进资金2亿元。
举办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国内外各大新闻单位如首都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省内的《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沿海的《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海口日报》、《深圳商报》,港澳的《大公报》、《东方日报》、《澳门日报》,菲律宾的《星岛日报》,美国的《侨报》等都作了突出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和著述达100余万字,扩大了炎帝神农的影响。
(四)编钟文化自1978年夏擂鼓墩曾侯乙墓文物出土以来,围绕编钟的研究、复制、展演及编钟的相关产品,先后多次在华夏大地掀起摫嘀映睌,由此而产生摫嘀游幕瘮这个特殊历史产物的文化氛围。
擂鼓墩编钟的面世,国内外为之震惊。十多年来,它一直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研究编钟的著述不断问世,据初步统计,已达到1000万字。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在美国讲学时评价: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炎黄文化、音乐文化的最高成果。谭维泗:《关于对擂鼓墩的再认识及其保护和建设问题》,《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美国纽约大学教授E.C.麦克伦在美国有影响的《社会生物工程》杂志上撰文称世界的第八奇观。刘永国:《古代曾人的丰厚馈赠》,《在炎帝神农诞生的地方》,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
集中外研究之大成,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多项是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乐器之最。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石编磬和漆木鼓、瑟、琴、笙、排箫、篪等8种乐器共125件,可分为打击、吹奏、弹拨3类。在同一墓中出现的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好,为我国考古史上所仅见,也是世界音乐考古的空前发现。十弦琴、五弦琴、排箫和篪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排箫是第一次出土,并且至今尚能吹出清脆的声音,其音阶已超出五声音阶的范围。竹笛的出现,把我国产生这种乐器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建鼓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同类实物。
编钟之最。闻名于世的65件编钟,出土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大的一件甬钟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中层编钟共有三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中外歌曲。凡有机会欣赏过的人,无不惊叹叫绝,赞誉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齐的一套编钟,它的出现,将我国音乐史的某些部分的发现至少提前了400年。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去有些中外学者曾断言中国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使这些不攻自破。
漆木器之最。漆木器大部分出自东室,有案、几、衣箱、食具箱、鸳鸯盒等230余件。许多器物造型生动,雕工精细,纹饰华丽。该墓出土的五件漆衣箱上均绘有日月星辰等神话意境,其中一件衣箱盖上,正中以朱漆书写一个粗大的摱窋字,周围用朱漆书写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两侧绘出苍龙、白虎。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记有二十八宿名称并和图案相配的天文图像,是极为珍贵的天文史资料。金器之最。史料及考古中,战国以前的金器发现很少,而这座墓却出土了金盏、金勺、金杯、金镇、金带钩和金箔949件,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用黄金或其它金属制成的弹簧形器。金盏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盖径15.7厘米,重2156克,此器是目前已知出土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墨竹书简之最。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40枚,简长70?5厘米,宽1厘米,用上下两道细绳编连,简文墨书于篾黄一面,字体与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相同,简文总字数6996字,这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竹简。若加上铜器、石刻、木器上面的文字,总计12,696字,是自西晋汲冢竹书出土以来出土先秦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
座兵库。引人注目的是殳(shū音书,古代掸击用的兵器)和三戈戟。三戈戟是集三戈于一柄上,戈分有矛无矛两种,为先秦戟类兵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物标本,纠正了过去认为戟仅是戈矛合一兵器的说法,尤其是三戈戟,这在曾侯乙墓是首次发现。撿瘮为带刺圆球,古书中见过此字,但是未曾见过实物。曾侯乙墓第一次出土的殳,为该兵器提供了实物根据。
青铜礼器之最。该墓中室出土的青铜礼器共134件,总重量2300多公斤。其中有两件形体高大的尊缶,通高1.26米,腹径1米,分别重327.5公斤和292公斤,这是迄今所见先秦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的,贮藏量约0.8立方米。
棺椁之最。墓主棺规模巨大,分为内外棺两层,出土时重约9000公斤。外棺为长方形的铜木结构,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在青铜框架上镶嵌木板,再用彩漆绘成。棺的下部有10个蹄形铜足,上面有12个铜榫,此端档板有一小门。内棺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外壁绘有执戈的人面兽身和人面鸟身图案。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克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曾侯乙编钟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在工程图学上极有价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写照,同时,它也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楷模。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又发掘出二号墓,其中有一套36件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墓编钟属同一体系,具有相通性,两套合计101件,百件编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1988年11月,在武汉和随州相继举办的,宣读了二号墓编钟测音方面的论文,用原物演奏了乐曲,总结了这一成果。
由编钟展演及编钟的相关产品多次掀起的,更是拓展了编钟文化氛围。首起于80年代初,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赴京展出,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往参观,届时誉满京华,接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又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响彻环宇。1987年12月,曾侯乙编钟邮票、小型张有声邮折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接着是湖北省歌舞团运用编钟素材创作的《编钟乐舞》,把古代荆楚人民的风貌历史地再现于舞台。《编钟乐舞》不仅舞遍了大江南北,还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编钟的神韵舞出了国门。随州市组建的仿古编钟乐队也先后到宜昌、襄樊、武汉、南京、上海、成都、桂林、杭州、海南等地展演,把编钟之声带到了祖国各地。
从1978年曾侯乙墓编钟出土以来,慕名前来参观并欣赏编钟演奏的人已逾百万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叶剑英、李瑞环、乌兰夫、王任重、朱学范、周谷城、杨静仁、钱伟长、李铁映、胡乔木、肖克等都前往参观并题词。不少外国政要和知名学者也都亲临参观,欣赏用这些古代乐器演奏的千古乐音。英国前首相希思聆听编钟演奏后感叹到:高超的音乐水平是世界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黄克勇:《随州编钟千古绝响》,《中国名城》1993年第4期。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听后激动不已,即兴诗赞美。张征雁:《探访千年地下乐宫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百科知识》1996年第2期。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美国的梅纽因感慨地。刘克明:《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五)景韵独特的旅游文化随州风物,景韵独特,南有大洪山环列,北有桐柏山拱峙,所形成的山川、洞穴、泉瀑和人工湖等自然景观和炎帝神农故里、曾侯乙墓编钟等古文化景观一同构成了丰富的旅游文化。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海拔1055米,层峦叠翠,满目皆秀。山顶有寺院,院中有灵泉(即黄龙池),清代名士陈维舟为院门题有楚北天空第一峰词。娥皇洞、两王洞,奇丽多姿,深邃幽静;温泉、珍珠泉、三眼泉透地穿山,长涌不息;山下有洪山寺,寺前有千年银杏(粗五围,高10余丈)之古老,有之险峻,有碑林塔群之雄伟,更有溪中撏尥抻銛之珍贵。在这里,游山则危峰突兀,雄奇磅礴;观水则上有撐宀食財,中有飞瀑,下有温泉落湖;览林则植被繁茂,古木参天;探洞则群洞奇异,鬼斧神工;溯古则有文化遗址和佛教丛林,是陶冶情操的理想去处。
大洪山峰奇、洞幽、林秀、水碧,山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天山中温度比山外低4℃,冬天比山外高4℃,是理想的旅游胜地。1993年,大洪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已修建了群落式度假村和通往山中的砂石公路,形成南北两个风景区。
随北的桐柏山脉,群峦险峻,气势磅礴,境内名胜众多,如张良隐居的张良洞,岳飞屯兵的界牌关等人文资源可资利用;安和寨仍有15公里的城墙保存完好;无风垛高耸入云,庙宇俱在;戴氏仓屋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从属的鸡鸣山,怪石突兀,陡峭险奇,有撔∥涞睌之称。还有鹦鹉山、田上山三缸瀑布等,风光绚丽,各有千秋,这些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近几年来,一个新型旅游区棗封江水库风景区正在逐步开发建设。风景区座落在景色秀丽的封江口水库,这个巨大的人工湖建成于1960年,有效库容2.36亿立方,27公里长的水域犹如一条画廊,万余亩水面碧波荡漾,水美鱼肥。1992年封江口旅游开发区指挥部成立,已兴建和正在兴建的有江心阁(集游泳、游乐、游艇、垂钓于一体)、山林公园(包括赛马场、花园、射击场等)、狮子口(含寺庙、怪石等景点)。目前正在修筑公路,加紧建设,准备以新的面貌迎接四方客人。
随州是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处于武汉、武当、三峡旅游线的金三角地带,以炎帝神农故里和编钟为代表的古文化区,以大洪山、封江口为代表的山水旅游区,正成为湖北旅游撘坏銛、摿较邤(三峡旅游线、古三国旅游线)上的新景观。
(六)随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随着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的兴起,随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进一步活跃起来。连续五年的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活动和首届炎帝神农节举办,来自菲律宾、韩国和香港、台湾的炎黄子孙都回来寻根祭祖。加上编钟的外出展演,成为随文化对外交流的契机。为了加强炎黄文化研究和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烈山宗亲会于1991年相继成立,目前已与世界各地的30多个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1992年9月29日,受菲律宾烈山宗亲会的邀请,随州烈山炎帝神农大宗祠代表团代表湖北烈山宗亲会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世界烈山宗亲会,这是中国大陆首次组团参加,也是随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烈山宗亲会第一次出国参加世界暨亚洲的宗亲会,受到大会主席团及菲律宾朋友的热烈欢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16个代表团共300多人,我市代表团团长被安排在1号位就座,并在会上介绍了炎帝神农故里的规划建设情况,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
编钟的出国展演,更是提高了随州在世界的知名度。1992年,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曾侯乙编钟及编钟乐团随湖北省代表团到日本东京国际博物馆展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天皇、皇后看了展演后马上打电话给儿媳。
1995年6月,曾侯乙二号墓编钟参加了在德国、英国、瑞士、丹麦举行的文物展。7月14日上午,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的陪同下也前往埃森市山庄别墅参观文物展。江泽民主席在参观编钟时,还亲自用手指弹了弹编钟,钟声十分悦耳。展览在整个德国引起热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