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委副书记 何冀
中国经济网六盘水7月28日讯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主席的一首《七律·长征》,让世人充分领略了巍巍乌蒙山的恢宏气势。作为乌蒙山腹地三线建设的第一个特区,六盘水市经过四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六盘水市委副书记何冀表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六盘水人未雨绸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家第二批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正崛起在夜郎故地、乌蒙之巅。>>>点击进入专题
六盘水地区最初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而得名。曾经全国各地十万产业工人汇聚这里,在荒芜的崇山峻岭中艰苦创业,成就了今天的煤、钢、电、材四大支柱产业。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国务院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06万。
何冀向记者介绍,六盘水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已发现煤、铁、铅锌等30余种矿产,尤以煤炭资源为最,远景储量约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亿吨,因煤种全、埋藏浅、易开采、发热量大而被誉为"江南煤都";
六盘水海拔高差大,野生动物资源、蛋白质植物资源、名贵药材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仅药用类野生植物就达700余种,野生动物190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18种;
最为独特的是气候资源,受低纬度高海拔影响,六盘水长年无夏,春秋相连,在最热的七、八、九三个月,月平均温度为19.3℃,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具有"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的特征,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进行分析和论证,向六盘水市颁发了"中国凉都·六盘水"证书。
这里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境内为夜郎古国故地,拥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新民鱼龙化石群、妥乐古银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阿勒河,以及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等众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景观。
六盘水境内"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380余平方公里,园内有世界最大的天坑;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一绳到底424米;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垂直高度135米;有壁立千仞的北盘江大峡谷;有千姿百态的地下溶洞;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峰丛;也有远古鱼龙化石和古人类遗址等。
六盘水文化璀璨,民俗汇粹。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相对封闭,使得包括世居的彝、苗、布依等在内的20多个民族民间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成为六盘水的另一大资源优势。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开发,已建成包括亚洲第一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长角苗生态博物馆、六枝月亮河布依生态园、水城海坪彝族文化园等民族生态文化园。
六盘水民族民间节日十分丰富,如2月15日的苗族跳花场、6月6日的布依歌节和6月24日的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规模宏大,原汁原味,极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畅游其间,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的不仅是壮观、清新,而且是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何冀表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得益于"三线"建设奠定的工业基础,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更得益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世纪机遇。三线建设以来,六盘水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合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西部大开发以来,以城镇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他强调,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六盘水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六盘水人坚信,只要有仰望寥廓和深邃星空的宽广胸怀,有矢志不渝的"艰苦创业、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当代六盘水人精神,前进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六盘水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来源:中国日报网 陈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