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日报独家报道
|
营口——辽宁沿海经济的驱动力 2009-07-06 13:48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2008年,营口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5亿吨,同比增长23.6%,这在全国沿海港口也是位居前列的,”营口港务集团董事长高宝玉自豪地说。 自2005年以来,营口港的吞吐量一直保持着2000万吨左右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们的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高说。 开放前沿 营口港位于辽东半岛中部,大辽河入海口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以沈阳经济区为依托,背负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的经济腹地,是东北三省最近的出海口,也是中国最北端的深水不冻港。 一直以来,营口港都是辽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861年开始对外通商,是东北最早的通商口岸。目前,该港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港口建立了航运业务关系。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给营口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了这样的机遇,营口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营口市市长高军说。 “速度”一词,曾经与营口紧密相伴。在改革开放初期,被形容为“自费开放”和改革开放头班车上的“站客”的营口,以超常的胆识、魄力和脚踏实地的韧劲创造出“营口速度”,也一度创造并享受到了劳动成果。当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实施后,拿到“坐票”的营口抢抓机遇,在软硬环境建设、项目推进、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又创造出了新“营口速度”。 2008年,营口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亿元,增长20.3%,增幅列全省第一。 拥抱世界 然而,营口只是辽宁“五点一线”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缩影。 转身向海,拥抱世界,自辽宁人做出这样的历史性选择,就下定了决心让“五点一线”长大。据统计,到2008年底,五个重点发展区域累计开发土地面积158.7平方公里,批准进区项目570个,总投资2207.2亿元。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已成为辽宁的聚宝盆,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的关注。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机遇面前,谁跑得快,谁就抢到了发展的先机。“未来的3-5年,是营口缩小与发达城市间距离的最好时机。我们将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采用‘以商招商’的战略,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向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高军市长说。 2008年,该市合同外资额达9.1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2亿美元,绝对额相当于改革开放30年来该市利用外资累计的1/3。 营口港所在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通过政策牵动,园区集聚,已经吸引了鞍钢、英国维苏威、德国诺玛、中糖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入区。截至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该开发区投资兴业,外商投资企业达500多家。 “我们坚持‘以港兴区’,采用大开发战略筑巢引凤,用‘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来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区长王延东介绍说。 潜力巨大 2008年9月,区内的鞍钢鲅鱼圈新厂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钢港”结合的牵动效应已逐步显现,为营口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和动力。 “营口的发展,靠的不仅是实力,而是营口巨大的潜力。”高市长说。 据悉,营口港已分别在沈阳、长春、哈尔滨、通辽等地建立了陆港,并开通了至吉林等地的集装箱专列。 “随着营口机场的建设,未来营口将形成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为我市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营口作为沿海经济带的支撑点,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高市长补充道。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指日可待,辽宁肯定会再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沿海经济带也将成为继珠三角深圳特区、长三角上海浦东新区、京津冀的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我国又一个开放战略高地,” 辽宁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辽宁省政府参事冯贵盛说。 风正帆悬。“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已成为辽宁迎战金融危机挑战、承接国内外企业投资的新的增长点。(中国日报 2008年3月23日 S2版头条文章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编译) 编辑:肖亭 来源: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