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对话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
滚动新闻

郑功成:新型社保制度是社会“稳定器”

2009-03-03 15:55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人生有没有风险?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疾病、养老、失业、天灾人祸……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和风险的时代。那么,明天谁来保障你?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有数以千万计的职工失去了“铁饭碗”,许多离退休人员因单位破产或困难不能再从单位领取退休金,但为什么中国能在改革巨变中仍保持了社会稳定?当我就这些问题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请教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了人们适应时代剧变的承受能力,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可以说,没有社会保障改革与新制度的建设,便不可能有中国改革事业的成功和经济增长30年的奇迹,也不会有如此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中国社保领域的权威专家,郑功成说,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前——离开了单位就寸步难行

问: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是怎样的状况?

郑功成: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个人都属于一个单位,在城市,是各种各样的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乡村,是乡村集体经济,是生产队、生产大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可能都有这个感受:比如在城市,你离开了单位,首先你就没有住的地方了,也没有工资了,你的孩子就上不了学,哪儿也不能去。也就是说,你离开了单位,就寸步难行。相反,如果你离开了家庭,却有可能生存下去。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依赖单位,单位就是“家”,就是人生的保障、寄托和希望。单位包办了你的养老、工伤、医疗甚至子女就业等。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有保障的时代,因为人生的这些风险全部由单位包下来了,但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保障,是一种缺乏效率的保障,最终也是会使资源枯竭的保障。

1998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

问:1998年以来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并进入全面建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郑功成:主要有四大措施:一是1998年3月,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了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二是出台实施了“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确保下岗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保障金,对养老保险实行收支两条线,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等重大措施;三是养老保险的行业统筹被取消,条块分割的现象得到纠正;四是社会保障从此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等等。

1998年以来的这一阶段,不仅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价值取向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建制理念,而且国家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法制化建设明显进步,社会保障逐渐摆脱了单纯为国有企业改革被动配套和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附属角色,而是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建设和管理、服务社会化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被新制度覆盖的城乡居民大幅度增长,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国家—社会保障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它替代国家─单位保障制已经成为显著的事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