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1月30日,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本届政府第五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十个涉农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分8个部分,出台的政策措施43条,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政策最多的一次。在文件下发后,本报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作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起草组成员,宋洪远参与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五年主题一脉相承
经济观察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为什么选择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文件起草组是如何考虑的?
宋洪远: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考虑的因素或背景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实际上是十七大召开以来的第一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十七大后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在这样背景下,文件主题就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来确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其次,它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譬如我们实现了连续四年的粮食增产,实现了农民收入连续四年的快速增长,但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突出问题——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构性农产品短缺。这都说明了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农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基础建设。所以这个主题既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又切中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
经济观察报:这和前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否有紧密的联系?
宋洪远:有联系。实际上,文件确定这个主题,在一定意义上考虑到了中央在“三农”问题上一系列部署的连续性、继承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它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2005年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为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的主题确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因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这其中提到了新农村建设问题。2007年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生产发展。但是当时有人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拆东墙补西墙,拆旧房盖新房,沿着马路去刷墙”的形式主义,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新村庄建设,当时也考虑到这个因素。
2008年的主题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际上,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它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五个一号文件,既有联系又互相补充,既立足当年,又谋划长远。所以五个一号文件是一脉相承的。
理解“农业基础”
经济观察报:重视农业基础建设,这在学界、政界都有过共识,那么这次作为文件的主题被提出来有何特别意义,该如何理解“农业基础建设”这一概念?
宋洪远:要全面把握2008年一号文件主题,还必须深刻理解“农业基础建设”的含义,按照我的理解,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首先要对农业基础地位有个认识,深刻认识农业基础地位,就必须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层含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第三,这个基础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层含义强调的是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即处于基础地位;第二层含义是从农业本身来讲,基础设施是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第三层含义是从农村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制度安排。
经济观察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在这次文件中独立成章,而且被放到文件第二部分,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为什么要把它摆到这么高的位置上?
宋洪远: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在增大,农产品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把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作为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