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图片报道
滚动新闻

人畜饮水困难 北方大旱背后的思考(图)

2009-06-01 16:15

近些年我国干旱灾害频发及损失加重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灾害最为频发和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初我国大范围的干旱灾害只是一个缩影。据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有1056次,几乎是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干旱灾害。历史上发生的特大旱灾,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仅为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缺口逐渐扩大,干旱灾害更加频繁,呈现出特大干旱发生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和灾害损失逐步增加的趋势。统计显示,从1950?1990年的41年间,我国有11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发生频率为26.8%。而从1991?2008年的18年间,我国则有7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发生频率提高到39.9%。过去旱灾高发区域主要分布在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近些年来,我国南方和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旱情也在扩展和加重。2000年和2001年我国连续两年发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特大旱灾;2003年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严重的夏伏旱;2005年云南、广西发生严重春旱;2006年重庆和四川东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夏伏旱;2007年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夏旱,历史上较少出现旱情的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生了严重夏伏旱;今年我国北方冬麦区又发生罕见的大范围冬春旱等等。目前,旱灾影响范围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和国民经济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旱平均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2757万吨,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总量的60%以上,近10年来干旱平均每年造成经济作物损失达333亿元;因旱造成工业产值减少平均每年达2300多亿元。此外,全国年均有2913万人、2300万头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旱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干旱年份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1%,严重干旱年份约占GDP的2.5%?3.5%。与此同时,受干旱缺水影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水污染加剧等现象愈演愈烈。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干旱灾害脆弱性并未得到明显减弱,近些年我国干旱灾害频发及损失加重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干旱缺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1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及经济布局极不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同时,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导致水旱灾害事件发生。另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未来水旱灾害极端事件有增无减。加强抵御旱灾能力建设、减轻全社会的干旱灾害脆弱性,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的途径

依据我国抗旱减灾实践及其管理现状,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逐渐增强全社会的干旱灾害抵御能力、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的目的。

一是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公益性事业,无论是从防旱抗旱减灾工作需求还是法律社会建设的角度讲,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都是非常必要的。众多出现在抗旱减灾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解决。

二是加大抗旱减灾投入力度,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今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灾害突出地反映了我国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虽然“十五”以来中央加大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解困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但从现状看,我国一多半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灌溉保证率低,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年份,远远满足不了抗旱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通过加大投入,逐步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是一种治本的防旱抗旱减灾策略。

三是加强抗旱减灾研究,提高防旱抗旱减灾科技水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抗旱减灾研究相对薄弱,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随着干旱灾害严重性逐渐被认识,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在逐步加大抗旱减灾研究的力度。抗旱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展的研究很多,如结合我国国情的防旱抗旱减灾战略问题、干旱及干旱灾害监测、预测及评估问题、抗旱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四是加强防旱抗旱减灾教育,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干旱风险意识,自觉投入到防旱抗旱减灾之中。从根本上讲,干旱灾害是由于缺水所致。干旱是暂时的气候波动现象,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备用水资源可用,就不会导致严重的干旱灾害。但问题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讲,我们就应该在用水问题上适当约束自己,更不可浪费水资源,从而积极做好应对干旱的准备。而事实上,我国在针对全社会成员开展防旱抗旱减灾教育方面很薄弱,许多社会成员缺少干旱灾害风险意识。

编辑:肖亭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