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要闻
![]() |
党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七一”前重访革命圣地 2009-06-30 11:00
延安:直面困难挑战,凸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资料图片:游客在延安杨家岭革命纪念地的毛泽东巨幅画像前留影(摄于2008年10月18日)。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延安精神”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百折不挠。 “回顾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程,尤其能体会什么叫‘百折不挠’。”延安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春景说,陕北是红军长征的终点,党在革命遭遇低谷时被迫长征,历尽磨难却没有被打垮,在延安又获得了新生。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延安的革命火种没有枯萎,反而在《南泥湾》的歌声中愈发朝气蓬勃。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失而复得,再次生动诠释了“百折不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今天来到延安,同样能够见证这一顽强精神。陕北向来以发展条件艰苦而闻名,但老区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延安是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一棵小树要想成活,必须经过3年的不断呵护、定期浇水,10多年才能长到一人高。为了节省每一滴水,老区人给每棵幼苗都挖出一个夯实的小坑,一面山坡远看去就像一面开凿了无数佛龛的巨墙,这样的绿化奇观举世罕见。 通过不懈努力,“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在卫星拍摄照片上,吴起像一片绿叶镶嵌在黄土高原。看到满眼的青山秀水,早年曾目睹陕北荒凉贫瘠的人们无不惊叹。 45岁的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党委书记刘刚,是刘志丹烈士的本家侄子。他说:“作为烈士家族的后代,我对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深有感触。搞好农村工作也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沉得下去、吃得下苦,才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依靠无数坚忍不拔的建设者,近年来延安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延安正在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和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 “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财富。”刘春景说,“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曾遭遇很多困难挫折,党永不屈服,百折不挠,以无比坚强的勇气和意志直面困难,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继续弘扬这种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