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民主治国
|
以人为本:中国发展迈入新里程 2009-09-22 09:51
在江西省鹰潭市工业园区,有一家叫做“红背带”的防腐木生产企业。董事长李东阳清楚地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时,朋友都劝他不要涉足——防腐木产品被很多人看作“垃圾项目”。 如今,防腐木产品已被广泛使用。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材,耐磨损、易保养,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李东阳看重的是“通过防腐处理,让每一根木材多用上几年,就能少砍一些树”。 人们依然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处大炼钢铁,一片片森林被砍伐,许多青山变成“荒山”。今天的中国,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森林面积达到26亿亩,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44%。“绿色”、“生态”,已深刻在国人心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一大变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经历历史性转变。理念指导行动。科学发展的春潮,在神州大地处处涌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中国迈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春季肆虐的沙尘暴,频频爆发的蓝藻……对发展中的区域,一次次敲响警钟。 绝不能走西方工业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逐渐成为13亿中国人的共识。“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挂牌,成为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唯一升格的部门,从而有了更大的发言权。2008年,环保部共否决或暂缓审批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中央环保投资达到340亿元,比2007年增长百亿元。 “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这一发展理念正化作各地的行动。北京市先后关停百余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工厂。江西省实行“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36.9%提高到如今的60.05%。 细心的人们发现:以前中央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则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仅仅两个字的改动,内涵深刻,要求更高:不再唯GDP,而是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青海省取消三江源地区的GDP指标考核,转而考核生态功能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指标。云南省委提出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评价干部,既看当前的“显绩”,更要看长远的“潜绩”。在山西,“不要带血的GDP”成为全省上下的统一认识……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只强调“加速”,后来改为“又快又好”,如今调整为“又好又快”。对发展的覆盖面,从经济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从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 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温暖地照耀在普通群众身上。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延续了千余年的农业税被减免,农民种粮有直补;城镇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普惠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释放农业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董振华告诉记者:就许多地方而言,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以至于GDP崇拜式的片面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等各方面结构不尽均衡的发展,到协调发展;从生态、环境、资源等难以为继的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从只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倾向,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充分显示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里程。 编辑:宁波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刘建林 卞民德 傅丁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