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文教兴国
|
婚庆六十年:从“一张床”到“个性张扬” 2009-09-16 14:46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个性张扬。”这个形容婚庆六十年变化的顺口溜时下流传甚广。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国人的婚庆从简朴到精致、从单一到多样,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新中国六十年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张床 1958年,经组织介绍,孙祥结识了“革命伴侣”,他一脸骄傲地说:“那是思想进步、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才能享受的‘待遇’,一般人只能通过亲友找对象。” 登记结婚,必须向组织汇报并通过审核。由于处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孙祥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婚事一切从简。他还清楚地记得:下班后,单位办公室被同事们挂上了庆祝条幅,简单张罗布置成了婚礼礼堂。孙祥和妻子穿着白衬衫和列宁裤,接受同事们送上的口头祝福。大伙儿吃着甜滋滋的糖果,分享喜悦。 “五十年代一张床。”孙祥描述,“新房是单位的宿舍,公家发了两张单人床,合并在一起就成双人床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没票寸步难行 王建国1969年结婚,他的结婚证内页上印有一段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当时,结婚叫做解决“个人问题”,经单位批准才能领取结婚证。 计划经济时期,没票寸步难行。人们吃饭用粮票、打油用油票、穿衣用布票……为了准备结婚用品,一家人往往在孩子十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省吃俭用攒票了。而像糖果、鸡蛋、猪肉等副食品,要等夫妻俩拿到结婚证后,凭证件背面盖的小图章去指定地点领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破坏,商品极度紧缺。王建国的妻子想要一台收音机作为结婚礼物,限量供应的收音机是热门商品,购买要凭票证,这可把王建国给急坏了。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不具备得到收音机票证的资格。 “离大喜的日子只剩三天了,东西还没着落,我真是急得满大街团团转啊!”王建国讲道,“正当我心情极度沮丧,在大街上一路走一路踢小石子的时候,碰见了退休的老厂长,了解了情况后,老厂长把自个儿的票给了我。我当时感动得都忘了说声谢谢,就飞奔到卖收音机的店里去了!” 那个年代,没有彩色照片,一张2寸黑白合影是王建国夫妻唯一的结婚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