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从人定胜天到和谐共生 中国走上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09-09-15 10:29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2007年5月29日,一场饮用水危机席卷江苏无锡,祸首即是太湖蓝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紧接着,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将在太湖等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两年之后的今天,曾经饱受蓝藻之祸的太湖传来好消息,有关部门和地方通过控源截污、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治理太湖成效显著。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水污染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工程,促使我国环保事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投入不足曾经是制约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元至30亿元;而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

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07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环境保护不但成为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推力。

此外,连续3年的“叫停和限批”,不但提高了环保政策的威慑力,更体现了环境优先正在从观念变为行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

保护环境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从1979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环保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颁布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60余件。

同时,我国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1992年到2007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3.3倍,但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增长5%和62%,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1%和54%。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污染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加大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调查,严密防控和妥善处理水污染事件,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国家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

——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日益提高。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环境预警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投入运行,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今天,政府、企业、公众对环保事业有着高度的共识:今明两年国家将投资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程;环保部门对环境响评价不过关的大型项目屡出重拳;各类企业的环保意识趋向自觉;公众环保意识大幅提高……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我国环保事业正朝这一目标迈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