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施政建国
滚动新闻

中部六省吹响崛起的螺号

2009-09-15 09:28

在新中国的版图上,中部6省恰像一只螺号,湖南江西是螺口,山西是螺尾。长江黄河横贯其中,风鸣浪吼;京广铁路纵穿南北,铁流激荡。

初秋时节,我们走三湘、入鄂中、看皖北……领略这片热土的发展激情。六十载岁月,中部地区的变化天翻地覆。现在,这只螺号正蓄足风、鼓足劲,发出历史上的最强音。

发展战略

板块效应初显成果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

安徽凤阳小岗村纪念馆的一组群雕,让我们的思绪飞回31年前:18位农民围坐方桌旁,在一纸文书上画押。1978年冬天,小岗村“分田单干”,拉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部6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中部地区农业发达,气候适宜,历来有“湖广熟、天下足”、“中原大粮仓”的说法。如果说,东部、西部大发展是中国腾飞的双翼,那么,中部则是当仁不让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部地区基本上一穷二白。据统计,1949年湖北省农业总产值10.7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7.1元。上世纪50年代的土改运动,让农民焕发了高涨的热情。60年代的“三线”建设,使中部的工业基础得以夯实。改革开放以来,中部6省靠全国1/10的土地,承载了全国1/4还多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5的GDP。作为我国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中部6省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以来,中部地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凸现中部“板块效应”,“中部崛起”开始从国家战略变为经济现实。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部板块也相对平稳。今年第一季度,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3%,比全国平均高出5.7个百分点,其中有4个省的增幅达到2位数。

“中部6省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超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塌陷’,再到现在寻求机遇重新崛起,画下了这样一个形状。”湖北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凌云,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之”字,一字一句道:“中部崛起,正当其时!”

而更重要的是,中部的广大干部群众从来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率先在全国掀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率先在全国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这样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精神,人们相信,中部崛起指日可待。

从1957年一桥飞架长江南北,到葛洲坝工程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再到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初星火燎原的汉正街小商品集散,到当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从零打碎敲、不成规模的文化和旅游,到迅猛崛起的文化“湘军”、风行一时的红色旅游……中部6省围绕改革、创新这条主线,奏响雄浑的交响乐,让中部人奋勇崛起的心声响彻寰宇。

粮食高产

科技攻关提升产量

制度变革释放活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人的日子还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到70年代末,大部分群众‘白面、细粮吃全年’。1983年,咱省向外调出小麦30多亿公斤……”谈起河南粮食生产的发展,一位老干部感慨不已。

金灿灿的小麦、白花花的大米,自古以来,中部便是全国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部的责任不言而喻。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亩产只有一两百斤的现实,似乎让“大粮仓”的美誉难以名副其实。1949年,产粮大省河南的粮食亩产只有69公斤,全省45%的耕地荒芜,大批灾民离家逃荒。

科技,让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00亿公斤,先后跨上了300亿公斤、40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3个大台阶。从2004年开始,连续6年实现夏粮增产!2009年,河南夏粮产量达306.5亿公斤,大旱之年小麦产量不降反升,比去年增产0.5亿公斤。

有这样一张经典的老照片: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中,一位老人轻轻地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眼神中充满期盼。老人的名字叫袁隆平。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下决心攻关高产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那时,杂交稻研究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但袁隆平最终破解了难题,培育出“二九南1号”、“三系杂交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

1976年,杂交水稻率先在湖南大面积推广,当年就推广了208万亩,全部增产20%以上。

如果说,科技攻关,让土地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那么制度变革,更让中部广袤的农村,迸发出无限的激情。

安徽凤阳小岗村所在的滁州,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8.35亿斤提高到2008年的82.46亿斤,增幅高达887.6%。仅改革开放30年来,就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00亿斤。

30多年后,带头“大包干”的18位村民之一的关友江老人感慨道:“从吃不饱,到丰衣足食再到小康,改革让我们赶上了好年景。”

每一次制度变革,都是农村生产力的巨大解放,都意味着粮食产量的迅猛提高,农民收入的可喜增长。近年来,中部地区每年粮食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重视良种推广,促进技术应用,科技创新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率先实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等,制度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内在的活力。中部“大粮仓”越来越为世人瞩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