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扫盲”字眼的消失:一个落后时代的远去

2009-09-07 11:52

高家柳沟村只是山东省莒南县县城东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而,50多年前,这里的300多户农民却个个是明星,他们的“识字经”更是全国争先效仿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6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相当于总人口的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1950年,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当年,高家柳沟村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合作社找到其中7人作记账员。可他们识字不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等很多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

迫不得已,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想尽办法组织社员学识字。社员们从学写身边人的名字开始,逐步学到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的名字。初春了,他们边春耕边学习“春耕”这个词;推车送农家肥了,他们就学习“车襟”“推车”之类的词。

为了防止“不用就忘”,学员们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学习班。2个半月过去,参加学习的115名青年中有19个能当记账员,92人能记自己的工账。得知高家柳沟村的扫盲工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1955年12月,他对该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作了亲笔批示。

“很快,各地纷纷开始编写扫盲教材,举办形式各样的扫盲班,扫盲运动被推向高潮。”李吉元回忆说。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扫除文盲的决定》的发布将扫盲工作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点燃了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学习的热情。在扫盲运动中,各地基层群众创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例如,工矿企业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做到了“学习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

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生活和生产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学员在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化技术,成为新中国建设生产一线的骨干。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195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紧密部署下,一套基于我国国情的《汉语拼音方案》颁布,进入小学生课堂。由此,全国持续进行的扫盲运动又迎来了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热潮。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用汉语拼音读会的诗。

在汉语拼音的助推下,截至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然而,文革造成了我国扫盲工作的停滞,使一部分好不容易“脱盲”的群众重新进入文盲行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文盲仍有2亿多。

但是,党和政府对扫盲的重视从未停止,国人对识字的热情从未消退。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扫盲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 吴晶)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