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施政建国
|
中国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2009-09-04 08:56
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60年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责艰任重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太阳升起,红光满天,文盲睁呀睁开了眼……”上世纪50年代,无数人唱着这首在农村广泛流行的《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 “刚解放时,村子里连一个会写信的人都没有,我就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为村里人扫盲。”编写这首歌的河南省唐河县农民教师马景武,当年具有村里“最高学历”——初中毕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历经战争和苦难后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少数民族中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2008年底,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60年来,从恢复高考到高考扩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教育走过了气势恢宏的发展历程。 “我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破解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绝非易事。 1980年,20岁的何红军接替父亲进了青岛自行车厂,成为一名正式工人。“那个年代,城里人就业以‘接班’为主,很少有主动找工作的,受教育的知识青年也是服从国家分配。”何红军说。 如今,何红军已经从那家倒闭的国有工厂下岗,近十年来她从事过个体经营,搞过家政服务,也在私营企业干过。 何红军的经历正是60年来我国就业体制不断变革的缩影。 从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60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解了“1979年至1983年间的1000多万上山下乡人员返城就业”、“1998年至2001年间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等历史难题,努力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医疗卫生保障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地控制了肆虐中华大地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并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而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60年过去了。在昔日旧中国“人遗矢,鬼唱歌”的灾难深重的土地上,已呈现出人寿年丰,欣欣向荣的景象。 几组数据对此进行了有力的佐证:在世卫组织衡量一国人口健康状况的三大标准中,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低到34.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也由200‰降低到14.9‰,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1951年2月,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劳动者第一次在生、老、病、死、伤、残时有了保险待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当年“计划经济”大包大揽式的社会保险,逐渐过渡为多层次的社保制度。 “过去,有保障的只是一少部分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我们现在是要为新的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建立一个保障制度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一张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已初步形成。 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中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60岁后将可享受普惠式养老金。根据部署,年内这一工作在全国10%的县展开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历史性的一步! 历史的巨轮,镌刻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起点上蕴含的新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实现教育公平仍是有待破解的难题。今天,依然可见农村因贫困辍学的孩子,而那些随外出打工父母迁移到城市的孩子,同样面对“公平教育”的挑战。 ——在卫生领域,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城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 ——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压力更加凸显。2009年,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发展受阻,全年就业缺口扩大至1200万个,未来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住房保障和高房价,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难题。 ……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 面对挑战,党的十七大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当下,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投入重点放在民生上——建设保障性住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力度…… “中国政府正‘深有远见’地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这将为实现富国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胡鞍钢说。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 张旭东 韩洁 储国强 姜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