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文教兴国
滚动新闻

志愿者 中国青年新名片

2009-09-03 09:17

到四川做“当代成功企业家创业史”的课题,到北京参加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大赛,忙着准备几天后的出国事宜……这些是21岁的朱一卉暑假生活的主要内容。

跟中国其他的“80后”一样,朱一卉的青春时光与“志愿”这两个字紧紧连在一起。去年暑假,她做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随后到西班牙做萨拉戈萨世博会志愿者,明年,她还要做上海世博会志愿者。

时光倒流到44年前。同样是“志愿”这两个字,却将23岁的北京青年杨华等一群年轻人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他们的豪言壮语,他们的大幅照片,在各大报刊上出现,“向困难进军”成了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名片。

中国青年名片的变迁

1955年,团北京市委召开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里安家落户。

当年8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杨华和其他4名年轻人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几天之内,就有700多人报名。最终60人作为首批队员,组成全国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从此,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全国青年和团组织中形成热潮。从1955年8月到次年9月,全国共有20万名青年参加志愿垦荒队。“必须绝对自愿,不要国家一分钱,去后就扎根边疆不回来。”这是5名年轻人给自己提出的要求。

1955年8月30日,首都1500多名青年参加盛大集会,热烈欢送全国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作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垦荒队员背着背包走向北京前门火车站时,沿途有1000多名北京市民夹道欢送。

朱一卉出生的年代距离杨华的“志愿年代”已有33年。朱一卉并不了解杨华,但跟杨华同时代的雷锋,她却很熟悉,因为“学校每年都搞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1963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社论《论雷锋——“五四”中国青年节献词》,全国30多家报刊全文转载,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全国发行了300多万册。从此,“雷锋”这个名字,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

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建光认为,1960年到1976年,可以被称作为人民服务运动阶段,“鼓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但这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志愿服务。

1977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追求致富成为普遍趋势。但是,人们对人间温情、相互关爱的渴望与需求并没有改变。

1981年3月5日,时隔18年,《中国青年报》发表《再论雷锋》的社论。针对为什么还要学雷锋的讨论,提出“80年代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发扬”。谭建光认为,这个阶段是公益服务转型阶段。

直至1993年,两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举起“青年志愿者”旗帜,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从那时起,青年志愿者成为雷锋精神新的载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