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
资源能源开发保护:七彩国土演绎华夏巨变 2009-08-21 12:05
黑色能源 支撑经济高速发展 改变百姓生活方式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9.5倍,世界第一 青海省共和县铁盖乡49岁的牧民仁青本说:“知道要通电,我提前买好了电视机。去年8月8日终于通电了,全家人看上了奥运会直播。过去我们宰了羊,吃不完的只能切成片风干。现在买了冰柜,吃不完的羊肉放到冰柜里,保鲜还卫生。” 60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包括煤电油气在内的我国能源工业不仅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彻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以下一组数字可以清楚看出我国能源工业60年发生的沧桑巨变—— 2008年,煤炭产量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6.1倍,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发电装机达到7.93亿千瓦、年发电量34669亿千瓦时,发电装机总量居世界第二,电网规模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在能源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工作,1978—2008年,以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的水平支撑了GDP年均增长9.8%。 由于电力供应稳定充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电器在我国空前普及。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也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 如今,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底的5.09万辆增长到2008年底的5099.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3501.39万辆。而中国家庭石油的消费也由解放初期的“洋油灯”用的煤油转向厨房用的天然气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油。 蓝色海洋 蓝色国土潜力巨大 海底勘探持续升温 ●我国拥有太平洋中部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 目前,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正在建设之中;中海油正在筹划“建设三个海上大庆”,包括建设渤海500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在沿海设立5000万吨LNG接收站…… 7月18日起航进行我国第二次环球科考的“大洋一号”,此刻正驰骋在深海之上,将用近一年的时间调查我国管辖海域外的海底矿产资源。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是,经过20多年的大洋科考,我国已拥有太平洋中部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海洋资源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打下重要物质基础。在陆域水、土地及矿产等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人们更将眼光投向这片“蓝色国土”。 海域就像海洋的土地,是海洋资源的载体。几十年来,海域国家所有、有偿使用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养殖用海正由“无序、无度、无偿”转变为“有序、有度、有偿”。2007年,《物权法》规定了海域国家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海域”第一次与矿藏、水流并列规定,明确成为重要的国有财产,海域使用权也被确立为基本的用益物权。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累计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46612本,已确权海域面积达147万公顷,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达124亿元。从2002年的1.2亿元到2008年的58.9亿元,显示海域这一海洋资源载体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视线掠过岛链,“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资源调查和勘探热火朝天,这块占地球表面积49%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中国圈定的这7.5万平方公里矿区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20年的资源需求。 编辑:宁波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夏珺 冉永平 余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