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闻
滚动新闻

新中国防汛抗旱综述:科学应对洪魔旱魃[图]

2009-08-19 13:40

新中国防汛抗旱综述:科学应对洪魔旱魃[图]

三峡大坝全景图(2005年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华举 摄

新中国防汛抗旱综述:科学应对洪魔旱魃[图]

6月19日,从黄河小浪底排沙洞喷涌而出的黄河水冲向大坝下游。 新华社记者王颂 摄

抗旱减灾: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我国是干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大旱灾多发。数据显示,1999-2002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2006年川渝百年大旱,无一人因旱灾死亡,人民群众吃水无忧。2009年,北方冬麦主产区经历了罕见的大旱,依然夺取了夏粮丰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农业无收,广大灾民背井离乡,以草根树皮充饥。有历史记载,1942年仅河南省就因大旱绝收,饿死300万人。

60年来,我国抗旱工作成效显著,抗旱供水设施保证了城乡供水安全。在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根据199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平均每年抗旱浇地3050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大旱面前无大灾的显著变化,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新中国抗旱工作。1949年前,旱情监测和预报预警手段几乎是空白。而现在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预报和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决策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国已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848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9038个,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基础,以乡镇抗旱服务分队为依托,村级抗旱小组和农民抗旱协会为纽带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在发生严重干旱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应急抗旱作用。

近几年,抗旱工作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逐步构建成科学合理的抗旱减灾体系,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应急处置:紧要关头创造奇迹

面对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运用已有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8个省份2473座水库、822座水电站、1229公里堤防受损,山体滑坡阻塞江河形成105处堰塞湖,955.6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通过水利部门的艰苦努力,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取得显著成效,经受了安全度汛的考验,实现了零伤亡,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在2008年年初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的地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同样功不可没。水利部门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抢修损坏设备和管道,加强维护与巡查,保证群众用水安全。科学调度水电工程,确保群众生活和重要部门供电。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面对防汛抗旱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实现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抢抓先机,把握主动,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筑起新中国腾飞的坚固屏障。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姚润丰、葛如江、王春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