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文教兴国
|
收音机故事:从“话匣子”到数字音频广播[图] 2009-08-13 17:18
图为收音机装配线 从点燃过无数人科学热情的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到能随时随地接收声音、图像、文字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60年的岁月恍如隔世一般。 一台收音机,一段难忘的记忆。 每台收音机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台收音机上都留下了共和国科技发展的脚印。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一部新中国广播技术发展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国家日渐繁荣昌盛的经济史,一部人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文化史。 当你凝视着那些陈列在玻璃柜里尘封已久老式收音机时,你会发现,它们俨然已成了一个个时代的记录者;当你在那些“大喇叭”前凝神细听时,那悠远、浑厚的声音似乎正在讲述着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1949: “话匣子”里的开国大典 1949年8月,距离开国大典还有一个多月,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典当天天安门广场欢乐的气氛,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已提前进入了直播的准备当中:采访参加检阅的部队和参加游行的群众,撰写广播稿,调试现场设备……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就在此时,一个问题却难住了技术人员——没有大功率的扩音喇叭能将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传至整个广场。在民族无线电工业发展几乎一片空白的当时,仅有的几家无线电厂也因战争的原因破旧不堪,哪里去找大功率扩音喇叭?最后时刻,技术人员灵机一动,将9只喇叭装在一块板子上,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才终于解决了问题。借助类似的“土办法”一个个的难关相继被攻破。 紧张的工作中,时间很快来到了10月1日。这一天,广场上站满了来自各界的群众,受阅部队全体肃立,人们都静静的期待着伟大时刻的到来。就在此刻,距北京数千公里之外的广西的一个偏僻的苗族村落里,数百名解放军战士和苗族群众挤满了整个打谷场,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一同屏息等待着,被激动的人群围在最中间的是一个黑色的“话匣子”。 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话匣子”里的声音一起,打谷场上也随即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人们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谷场上的口号声和“话匣子”里天安门广场上首都群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