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祝福中国
|
市民记忆:生活就像电视机 从黑白到彩色 2009-08-10 15:02
赵国庆发长齐肩,精心烫过,还染了色。生活中的她,显得硬朗而利落。 1958年的国庆节,赵国庆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对她来说,50多年来,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自己生活的点滴变化,就像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画面和色彩都越来越丰富了。 从赵国庆记事起,家给她的印象就是温暖的,但又是拥挤的。 “我们家姐弟5个,一家7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每天脸碰脸、背靠背。”赵国庆回忆说,买什么东西都得排长队,买个瓜子都得用副食本,每年就盼着过年时能吃顿好的。当时邻居家有一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吃过晚饭,赵国庆就和弟弟们搬着小板凳,跑到邻居家里看电视。 1978年,刚满20岁的赵国庆参加了工作,单位是西城区防疫站。“那个时候,人们对防疫没有明确的概念,觉得防疫就是杀‘四害’、灭蚊虫。”赵国庆自己也说不清楚当初具体做什么工作。 当时,赵国庆和同事们都是从附近各个街道招来的,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的背景。防疫站的办公场所是一栋简陋的小楼,本来就狭小的院子里硬挤出一块地方,养起了实验用的兔子。 1984年,赵国庆结了婚。“我唯一的嫁妆就是一台‘无敌牌’缝纫机。”婚后,赵国庆和爱人挤在一间9平方米的平房内,公公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栖身。一想起当时住房的简陋、狭小,赵国庆至今仍感觉脊背发凉。 四合院里没有厕所,去最近的公共厕所也要走3分钟的路。最令赵国庆无法忍受的是,屋子里没有暖气,本来就无处立足的家里还得生个炉子。因为不会生火,炉子时着时灭,赵国庆为此没少抹眼泪。“就这样,冬天我在家还得穿大棉袄,有时候还得戴着帽子。” 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成了赵国庆心里最大的盼望。1991年,单位给赵国庆分了一套过渡房,她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 没想到,好事接踵而至。2002年,赵国庆又得到一份大礼。“单位在昌平给我分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光客厅就有20平方米,暖气、热水都有了,小区里还有绿地。”说起现在的大房子,赵国庆一脸满意的表情。 赵国庆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新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宽敞温暖的客厅里,弥漫着饺子的香气,一家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着大彩电。而那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已经走进了记忆。 虽然家离上班的地方远了,但赵国庆一点也不担心。“现在交通多方便啊,地铁、公交哪儿都能去,想想原来那会儿出趟门不容易,多近的地方都得倒几次车。” 工作环境的变化,也让赵国庆充满骄傲之情——原来的西城防疫站改成与国际接轨的西城区疾控中心。“现在的办公条件比原来好多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预防其实应该比看病更重要,疾控越来越受重视了。” 近两年,赵国庆所在的单位进了很多年轻人,全都是医学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政府加大了投入,检测设备更新了,工作分类也更加细化,单位去年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公共卫生保障。 生活中的赵国庆喜欢旅游,单位每年都会组织职工去各地游玩儿。赵国庆拿出一摞相片告诉记者:“九寨沟的、大连的……真没想到,这次还能有机会去香港。” 因为名字,赵国庆容易被误认为是男士,常常被写成“先生”,她曾经一度想改名。“但现在不改了,而且觉得这名字给我带来很多幸运。每年过生日,别人都不忘给我发个短信、说句祝福的话,不就因为我和祖国是同一天生日嘛。” 编辑:宁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崔丽 实习生 欧阳骆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