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突出地表现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上。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典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贡献。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历史地看问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看问题。讲话是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之作。首先,讲话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总结。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发生的三次伟大革命,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清晰地认识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次,讲话始终以辩证的观点和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讨中国发展进步的规律。既考虑到事物的这一方面,又考虑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并把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现和抓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生成的新的内涵,从而揭示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在分析“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典型。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讲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思想上,讲话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的总结,为我们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突出强调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重要结论,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本精神。同时,讲话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和发展。讲话所得出的历史性结论、阐述的历史性经验,都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加具体、充分的论述。
体现了我们党的清醒和成熟
一个政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任务、积累的历史经验,有没有科学的认识,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清醒、成熟的标志。讲话为我们明确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人民事业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责任进行了阐释。同时,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历史性任务。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讲话非常突出地对党的历史责任和我国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清醒阐释。要求我们要始终明确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发展
讲话在理论阐释上有许多新的概括、新的论断和新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生动体现。例如,“十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关键领域重要问题的新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是新的“十大关系”。“三次伟大革命”,是对我们改革开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担的历史任务的新概括。讲话还有许多新的精辟论断。比如,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关系的新论述。特别是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对“有效性”的强调,是我们党关于市场问题认识的新进步,是在对市场作用的深刻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论断。讲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我们党历来强调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基本要求的承续,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表述。
总之,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论光辉,以及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智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在新的国内外形势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编辑:肖亭 来源:《山西日报》